赵超构读书法

赵超构读书法:

赵超构(1910-1992)笔名林放,浙江瑞安人。

着名记者、新闻事业家。曾久在《新民报》(后改《新民晚报》)任职。

以撰写言论文章见长。常视读书如打仗,认为“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应一丝不苟地精读经典着作,直读得烂熟于心。他认为,烂熟的几十本好书在肚子里生了“根”,好比打仗时有几百子弟兵在身边一样,必然大大提高战斗能力,加快泛览群书的速度。那时,就能在书海里乘风破浪,领略“随便翻翻”的乐趣了。赵氏把书分为三档来读。一档是经典着作和工作业务上的书,二档是扩大知识面的书,三档是满足个人兴趣和爱好的书。先花功夫把第一档和第二档的名着佳作认真读好,作为“根”,然后再以涉猎的方式扩展知识面,这样就能有所专攻而又能有所博览。

为您推荐

钱钟书联系多种作品读书法

钱钟书联系多种作品读书法:读一本书时,可以就这本书深钻细研,也可以联系其它书籍进行参照性阅读。钱钟书特别善于联系多种作品进行阅读,并在学术论着中得以体现。他的《谈艺录》早已有口皆碑,而他的一篇读书随感《读拉奥孔..

王力读书法

王力读书法:王力拿到一本书后,总是一丝不苟地先读序言和凡例。他说,譬如研读我国第一部用近代理论研究古汉语规律的着作《马氏文通》,如果不读序,用传统汉字学的眼光去看正文,就很费力,甚至会不知所云。反之,如果我们先读序,则..

金克木读书法

金克木读书法:金克木(1912-),笔名安琪、辛竹等。安徽寿县人。外国文学研究家。小学毕业后,就没有真正上过学。但在毕业前后曾翻阅过祖遗的几十木箱藏书,感到“从那里仿佛可以看出清代后期五朝(1821-1911)文化变化的一角”(..

蔡尚思读书法

高亨通一经读书法

高亨通一经读书法:高亨认为,要踏踏实实地真正“读通”一种重要书籍,以其作为走向治学之路的第一步。这也是高亨自己的读书方法。他早年在清华大学研究院读书时,就曾选定《韩非子》作为深入钻研的对象,潜心攻读,于1926年写出..

邓拓读书法

邓拓读书法:邓拓读书时极重视积累,并要求大家都这样做。他打过这样一个生动的比方:“你看农民出门,总随手带粪筐,见粪就拣,成好习惯。专门出门拣粪,倒不一定能拣很多,但一成了随时拣粪的习惯,自然就会积少成多。知识积累,也应该..

温公颐读书法

温公颐读书法:温公颐(1904-)原名寿链,笔名梦华,福建龙岩人。曾任南开大学哲学系教授。祖父辈务农而家境清寒,依靠本村宗祠和县府补贴得以就学。1924年考入北京大学哲学系。1930年至1949年执教于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195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