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读书法

毛泽东读书法:

毛泽东毕生珍惜时间,博览群书,获得了丰硕的成果。

其读书方法最可注意的是,书本知识紧密联系实践,“三复四温”式阅读和“不动笔墨不读书”。其中“三复四温”式读书基于其一生的强烈求知欲。

“他不仅在青年时期就熟读了《史记》、《汉书》等着名古籍,到了老年仍不断地重温;就是到了晚年,对他喜爱的同一本史书,也是读了一遍又一遍,常读常新”,并有“读过一遍书在封面上划上一个圈作记号的习惯”。

因此,在其中南海故居所藏的许多书籍中,均留下了“他读过二遍、三遍的圈记,有的书上还明确写着时间,如某年某月阅,某年某月再阅等”。

其遗书“红、蓝、黑各色笔迹的圈划批注纷呈”,正是他“在不同时期多次阅读后留下的明显印记”。至于“不动笔墨不读书”,则是毛泽东“从他的老师徐特立那里学来,从青年时代起坚持一生的读书习惯”。

他在青年时代读书时就有“四多”的习惯,即“读得多,想得多,写得多,问得多”(龚育之《毛泽东的读书生活》)。其中的“写得多”,就包含着多做读书笔记。综览其读书笔记,有以下几种形式:(1)内容摘录。

早年读书时,在课堂听讲写“讲堂录”,课后自修写“读书录”,选抄全篇文章有选抄本,摘录精要有摘录本,曾积累了好几网篮。延安时期,毛泽东读了艾思奇的《哲学与生活》后,曾录下书中论点约3000字。(2)标记。

每读一书,都在重要的地方划上圈、杠、点等各种符号。早年读德国鲍尔生着、蔡元培译的《伦理学原理》,全书逐字逐句都用毛笔加以圈、杠、点、单杠、双杠、三角、叉等符号。

延安时期读的《共产党宣言》、《资本论》、《哥达纲领批判》、《列宁选集》、《国家与革命》、《列宁关于辩证法的笔记》、《斯大林选集》等书,许多段落、章节都作了圈点与勾划。50年代初开始一直陪伴他的一套乾隆十二年武英殿版线装《二十四史》,凡850册,每册都有他圈点、勾划的标记。

(3)批注。《伦理学原理》一书共10万余字,但他用工整的小楷写在页边、行间的批语就有12100多字。延安时期读的《辩证唯物论教程》的两个版本,毛泽东在书眉上与空白处写了13000字的批语。既有赞同的评语,又有联系实际对某些观点所作的引申、发挥。

(4)读书日记。1937年,毛泽东读到李达的《社会学大纲》,认为这是中国人自己写的第一本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他反复阅读,并开始续写中断多年的《读书日记》。其开篇写道:“二十年没有写过日记了,今天起再来开始,为了督促自己研究一点学问。看李达的《社会学大纲》,1月17日至昨天看完第一篇《唯物辩证法》,从1-385页。今天开始看第二篇《当作科学看的历史唯物论》,387-416页。

”嗣后,他每天均认真记下读书进度。

(5)改错纠谬。

对书中不正确的观点或引用不当的材料,则常用笔记形式改正。如《新唐书·徐有功传》说“命系庖厨,何足惜哉”,毛泽东认为说法不当,指出历史上志士仁人“以身殉志,不亦伟乎!”在《辩证唯物论教程》旁批中,毛泽东用简略的话指出其不正确处,如“此例不甚清”等等。甚至连书中错别字,不妥当的标点符号,也能一一予以纠正。 参见 毛泽东读书 毛泽东怎样读书 毛泽东读史 毛泽东的读书生活

为您推荐

老舍读书法

老舍读书法:老舍自述早年读书时,看过的书十有八九不记得,书虽读了不少,脑子里还是空荡荡的。每逢有人问起读过某部书没有,他虽读过,也不敢点头,怕人家追问下去,无词以答。每每归咎于自己记忆力不强。后来老舍经过认真的自我“..

邹韬奋宝塔式读书法

邹韬奋宝塔式读书法:邹韬奋(1895-1944),原籍江西余江,生于福建永安。着名记者、编辑和政论家。自1926年在上海主编《生活》周刊起,毕生从事新闻出版工作,其着作大都收在《韬奋文集》里。在读书方面,邹氏有自己独特的方法。早..

徐特立读书法

徐特立读书法:徐特立(1877-1968),原名徐懋恂,湖南长沙人。教育家。“九岁入蒙馆读书,前半年的蒙师,只能教学生读书,不能解释意义。后半年换了个蒙师,他很注意教我做人的道理。首先让我读朱伯庐的治家格言。这些道理既易懂又有..

陈毅三要读书法

范文澜读书法

范文澜读书法:范文澜(1893-1969)系浙江绍兴人。历史学家。曾任中国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所长等职。主编有《中国通史简编》,着有《中国近代史》(上册)、《正史考略》、《群经概论》等,为历史学研究作出了贡献。而他做学问却..

程晋芳日有课程读书法

程晋芳日有课程读书法:程晋芳(1718-1784),安徽歙县人。清代学者。幼年即兴趣广泛。后对经史子集、天文地理,都有较深入的研究。着有《周易知旨编》30卷、《礼记集释》20卷、《蕺园诗集》30卷等。生平读书孜孜不倦,持之以恒..

夏丐尊读书法

夏丐尊读书法:夏丐尊提倡过这样一种读书方法:把精读的文章或书籍作为出发点,然后向四面八方发展开来,由精读一篇文章带读许多书,以扩大自己的涉猎面。夏氏曾举读《桃花源记》为例:这篇文章是晋朝人写的,如果想知道它的地位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