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读书法

杜甫读书法:

杜甫自幼好学,知识渊博。

他认为读书与写作有机的联系,那就是“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奉赠韦左丞文二十二韵》)。从而揭示了阅读与写作的关系,故清代诗人袁枚说:“……‘破’字与‘有神’三字,全是教人读书作文之法。盖破其卷而取其神,非囫囵用其糟粕也。蚕食桑而所吐者丝,非桑也;蜂采花而所酿者蜜,非花也。”强调阅读是发展写作能力的必要条件,符合读写实践的客观情况,也符合现代阅读学中关于阅读的语文训练功能的原理。他在其它诗作中,也表露了同样的观点,如:“富贵必从勤苦得,男儿须读五车书”(《题柏学士茅屋》)。又如:“精读《文选》理,休觅彩衣轻”(《宗武生日》)。 参见 杜甫置砚处 杜工部集

为您推荐

刘勰披文入情读书法

刘勰披文入情读书法:南朝梁文学理论批评家刘勰所撰《文心雕龙》50篇,论古今文体及文之工拙,见解精辟,体系完整,是我国古代文学理论批评之巨着。在这部书中,刘勰提出用“披文入情”法来鉴赏文学作品。认为作家“情动而辞发”..

苏轼读书法

苏轼读书法:苏轼读书法首先强调培养阅读兴趣,曾自述:“……幼时,父兄驱率读书,初甚苦之。渐知好学,则自知趣向。既久,则中心乐之。既有乐好之意,则自进不已。古人所谓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又讲究熟读深思,逐个..

陶渊明会意读书法

陶渊明会意读书法:陶渊明生平重视读书学习,常在诗中表露:“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移居》)并在《五柳先生传》中自述:“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常着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

孟子读书法

萨特论读书

萨特论读书:让-保尔·萨特(1905-1980),法国存在主义哲学家、戏剧家和小说家。生于巴黎。幼时就有朦胧的读书渴望,不到四岁就开始学认字。七岁时起就天天泡在外祖父的书房里读成套的盒装儿童图书和“大人们的书”。1924年入..

黑塞论读书

黑塞论读书:黑塞(1877-1962),德国小说家、诗人。1946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曾遵从父命在神学院读书,后辍学当学徒,从事书业工作。业余刻苦阅读文学书籍。后来成为自由写作者。1923年后入瑞士国籍。心理分析小说《德米安》..

董遇三余读书法

董遇三余读书法:董遇(约于194年前后在世),字季直,陕西弘农人。汉魏之际的学者,曾训注《老子》、《左传》等,着有《朱墨别异》。董氏生活在汉献帝兴平年间,战乱饥荒使他远离家乡,靠上山打柴维持生活。但每次出门总带着书简,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