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弢论书话的散文因素

唐弢论书话的散文因素:

唐弢的书话久已脍炙人口,并对当代的书话作家如香港林真(李国柱)和克亮(黄俊东)、西安梁永(钟朋)和高信、南京秋禾(徐雁)、苏州王稼句等发生了有益而深刻的影响,更受到读书界的喜爱。

唐氏曾表示:“中国古代有以评论为主的诗话、词话、曲话;也有以文献为主,专谈藏家与版本的,如《书林清话》。《书话》(专指北京出版社1962年版——引者注)综合了上面这些特点,本来可以海阔天空,无所不谈,不过我目前还是着眼在‘书’的本身上,偏重知识。

因此材料的记录多于内容的评论,掌故的追忆多于作品的介绍。”(《书话》序)并自述:“我写《书话》,继承了中国传统藏书家题跋一类的文体”,“我的书话比较接近于加在古书后边的题跋”,认为书话文章的长短可以不拘一格,视内容而定,但“题跋式的散文的特点,却大可提倡”(《晦庵书话》序)。至于写法,“我曾竭力想把每段书话写成一篇独立的散文:有时是随笔,有时是札记,有时又带着一点絮语式的抒情。通过《书话》,我曾尝试过怎样从浩如烟海的材料里捕捉使人感到兴趣的东西,也曾尝试过怎样将头绪纷繁的事实用简练的几笔表达出来”(《书话》序)。

他认为:“书话的散文因素需要包括一点事实,一点掌故,一点观点,一点抒情的气息;它给人以知识,也给人以艺术的享受。这样,我以为书话虽然含有资料的作用,光有资料却不等于书话。

我对那种将所有材料不加选择地塞满一篇的所谓‘书话’以及将书话写成纯粹是资料的倾向,曾经表示过我的保留和怀疑”,并指出:“现在,书话和书话一类的文字多了起来,这是好现象。至于写法,乐水乐山,见仁见智,本可以百家争鸣、百花齐放。但我又觉得,争鸣和齐放既是目的,又是手段。在整个过程中,关键在于使某一形式的特点更鲜明,更突出,更成熟,使特点本身从枯燥、单调逐渐地走向新鲜、活泼和多样,而不是要冲淡它、调和它,使它淹没于混沌汗漫之中,落得一个模模糊糊的状态。

从这个意义上说,书话又自有其自身的特点,应当根据这个特点去进行不断的探索与追求。” 参见 唐弢读书 晦庵书话 晦庵序跋

为您推荐

散文阅读法

散文阅读法:散文是文学的一大类别,但在不同历史时期其含义不尽相同。在古代,散文指韵文、骈文以外的一切不押韵、不重排偶的散体文章。后来随着文学概念的演变和文学体裁的发展,散文又泛指包括小说在内的所有叙事抒情类散..

书的梦——名家品书散文精选

书的梦——名家品书散文精选:刚建编。河北人民出版社1992年出版。该书“收入了几十位中国作家、学者有关读书的文章。文章大都是随笔、杂文、小品文,它们的清新隽永和雅丽可诵自不必说了,就内容来说,也都是蕴意丰富,掷地有..

“新文体”散文

“新文体”散文:近代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运动时期由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等人创作的散文,因他们倡导“新文体”运动,故有此称。这种散文在内容上直接宣传维新变法,为现实政治斗争服务,大都是政治论文或学术论文,被称为“时务..

学者散文(文化散文、哲理散文或大散文)

“反思散文”

“反思散文”:80年代“反思散文”重要作家作品包括:巴金《随想录》、杨绛《干校六记》、丁玲《"牛棚"小品》、冰心《怀念老舍先生》《悼念林巧稚大夫》《悼丁玲》、陈白尘《云断梦忆》《牛棚日记》、萧乾《一本褪色的相..

“哀悼散文”

“哀悼散文”:“哀悼散文”重要作家作品包括:①悼念领袖人物类:毛岸青和邵华的《我爱韶山的红杜鹃》、巴金的《望着总理的遗像》、何为的《临江楼记》、杜宣的《刻骨铭心的教诲》、廖承志的《我的吊唁和回忆》、曹靖华的..

艾青“散文美”的基本主张

艾青“散文美”的基本主张:认为“散文是先天的比韵文美”,它最接近口语,“新鲜而单纯”,“富有人间味,它使我们感到无比的亲切”,艾青的诗体特点是:奔放与约束间的协调,在变化中取得统一,在参错里取得和谐,在运动里取得均衡,在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