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辰读书

林辰读书:

林辰(1912- )现代作家、鲁迅研究家。

原名王诗农,贵州郎岱(今六枝)人。1949年前后一直服务于教育界。1952年到北京,任职人民文学出版社。多年从事鲁迅着作注释和研究。着有《鲁迅事迹考》等。亦写作评论、杂文。

曾撰《嫏嬛琐记》一文,自述搜求古旧文史书籍和适意新书,是其多年来的唯一癖好。他说:“重庆米亭子、上海城隍庙等地的旧书肆,都是我假日常去的地方。来北京后,一住三十余年,或因工作关系,或因个人兴趣,更常去琉璃厂、隆福寺和东安市场、西单市场的新旧书店和大小书摊,寻访我所需要的多种书籍。”其收藏以“五四”以来新文学作品、故乡贵州一带的乡邦文献和古今诗话、词话、笔记、诗文集为特色。不乏珍本图书。对于生平喜爱的作家常采取“瓜蔓抄”的收集方式,“首先自然着眼于他的主要着作,但对他次要的甚至无多大意义的书,我也每见必收”,以裨集中积累资料和全面了解作家。

并按此种方式搜集了鲁迅、刘半农、俞平伯、钟敬文、白采、周作人、叶圣陶等人的着述和相关作品。认为“访书也如读书一样,要手到、眼到、心到,还得加上一个脚到。如在北京,不但要勤于跑琉璃厂、隆福寺,还得常常巡视街头那些不起眼的小书摊”。他说,在这些书店书摊流连消磨,虽然“常常是毫无所获,只弄得两手尘土,一身困倦,但对各书店巡览一周,随便翻翻,也自有一种乐趣。有时发现一本两本心目中正需要的书,那高兴自然就不用说了。夜市既阑,挟书以归,要是冬天,穿过一条条胡同,望着沿街人家窗户透出的一线光亮,抚着怀中的破书几帙,只觉灯火可亲,寒意尽失。

到得回寓,便迫不及待地打开书本,看目录,看序跋,再翻看几页内容,直到夜阑人静,也不罢手。有时白天看到一本书,犹豫未买,回家后又放不下,左思右想,还是晚上再跑去买了回来。

象这样一天来复两次书店的事是常有的。

清代诗人郑子尹有记莫友芝在京访书的诗云:‘莫五璃厂回,又回璃厂路。

似看街书鼠,寂寂来复去。’喜欢跑书店的人,总会觉得‘街书鼠’的句子维妙维肖写尽爱书人的情态”,以致于多少年以后,“每一发箧,还可一本本地想起它们的来历,想起一些书店、书摊的面貌和名称,唤起当年逛旧书店的乐趣。

不过这些都已经是旧话了。1966年‘文革’发生,一夜之间,北京所有的古旧书店、书摊,完全消失。绵延十年,古今典籍遭受到一场空前的浩劫。从此访书的事,已成为遥远的渺茫的旧梦,不可复续了。

为您推荐

王瑶读书

王瑶读书:王瑶(1914-1989)字昭琛,山西平遥人。学者、文学评论家。少时在本县念小学,后入太原进山中学和天津南开中学学习。1934年考入清华大学中文系,继入该校研究院,师从朱自清先生研究汉魏六朝文学,毕业后留校任教。1952年..

邱汉生读书

邱汉生读书:邱汉生(1912- ),江苏海门人。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早年考入上海大夏大学国文系。1946年始,执教复旦大学等校。1949年后长期为人民教育出版社编辑历史教科书。着述有《四书集注简论》、《诗义钩沉..

唐弢读书

唐弢读书:唐弢(1913-1992)现代作家、文学理论家、学者。原名唐瑞毅,字越臣,笔名凤子、晦庵等。浙江镇海人。生于农民之家。少时家贫,初中未毕业即辍学。16岁考入上海邮局就业,业余从事读书和写作。1949年后历任复旦大学等校..

邓拓读书

黄苗子读书

黄苗子读书:黄苗子(1913- ),原籍广东,美术理论家。任职人民美术出版社。自幼酷爱读书,且读书颇多。其读书特点是“杂乱无章”,采用“游击作风”。年青时,对中国古典文学作品兴趣甚浓,尤喜爱辛弃疾、李清照的词,龚自珍的诗以及..

王利器争朝夕斋读书生活

王利器争朝夕斋读书生活:王利器(1911- ),四川江津人。编审、文史学家。七岁发蒙,读《四书》、《五经》等,死记硬背,遂养成锲而不舍的习惯。少年时,曾摘《荀子》“书为晓者传”一语,颜其书斋曰“晓传书斋”。晚年用毛泽东词易..

林焕平读书

林焕平读书:林焕平(1911- ),广东台山人。文艺理论家、作家。早年就读于上海公学、暨南大学并留学日本。历任职广州美专、香港广东国民大学等。曾创办香港南方学院。1951年回大陆,任广西师范学院教授等职。认为读书“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