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狷: 古代教育术语。过于激进和洁身自好。语出《论语·子路》:“子曰: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何晏集解引包咸曰:“狂者进取于善道,狷者守节无为。”“中行,行能得其中者。”《孟子·尽心下》:“孟子曰: 孔子岂不欲中道哉?不可必得,故思其次也。 如琴张、曾皙、牧皮者,孔子之所谓狂矣。 狂者又不可得,欲得不屑不洁之士而与之,是猖也,是又其次也。”
- 欢迎来到文学网!
新故相资: 新的东西与旧的东西相互资助,旧为新之基础,新是旧的发展。明清之际王夫之以此说明人的发展过程。认为天是万物之源,人之性为天所命,或曰为天所授。“天则道而已矣。”在天(道)人相授受之际,道生出了善,此善凝结而形..
无赋: ①指天生的资质和才能。《旧唐书·僖宗纪》:“天赋机谋”。王廷相说:“圣愚之性,皆天赋也”(《慎言·问成性篇》)。②理学家用指禀赋自天的人性。朱熹说,“天以阴阳五行生万物,气以成形,而理亦赋焉,犹命令也。于是人物之..
大道不器: 大道,指儒家的“仁义之道”。不器,不拘于一材一艺。《礼记·学记》:“君子曰:大德不官,大道不器,大信不约,大时不齐。察于此四者,可以有志于学矣。三王之祭川也,皆先河而后海,或源也,或委也,此之谓务本。”郑玄注:“谓圣..
知物由学: 王充《论衡·实知篇》:“人才有高下,知物由学。学之乃知,不问不识。”谓人的知识、学问都是学习的成果,反对“生而知之”的主观唯心论。认为天地之间没有先知先觉、生而知之的人,“天地之间,含血之类,无性(生)知者”..
未发已发: 语出《中庸》:“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理学家对此有多种解释。程颐说:“存养于未发之前”,“善观者却于已发之际观之”杨时、罗从彦、李侗等强调“于静中体认大本未发时气象。”张栻则主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