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发已发: 语出《中庸》:“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理学家对此有多种解释。程颐说:“存养于未发之前”,“善观者却于已发之际观之”杨时、罗从彦、李侗等强调“于静中体认大本未发时气象。”张栻则主张于已发处察识。朱熹先是悟出:“心为已发,性为未发”,史称“丙戌之悟”。既然心为已发,为学之功固在“省察已发”,而非“体验未发”。后经反复沈潜,认为“心为已发”与《中庸》本文相去已远,即承认心有未发已发两种不同状态:“以思虑未萌、事物未至之时为喜怒哀乐之未发”(《与湖南诸公论中和第一书》);反之,则为已发。史称“己丑之悟”。
为您推荐
教习: ①教育、习惯与环境的影响。《汉书·贾谊传》:“夫胡粤之人,生而同声,耆(嗜)欲不异,及其长而成俗,累教译而不能相通,行者(有)虽死而不相为者,则教习然也。”②教导;教学。梁简文帝《征君何先生墓志》:“聚徒教习,学侣成群。”..
人心: 语出伪《古文尚书·大禹谟》:“人心惟危,道心惟微。”孔颖达疏以“民心”释“人心”,谓:“民心惟甚危险,道心惟甚幽微;危则难安,微则难明。”本义是站在君主的立场,就如何治民而言。朱熹用理学的观点解释,认为“人心”“..
渐渍: 浸润。逐步受到沾染和感化。《史记·礼书》:“自子夏,门人之高弟也,犹云‘出见纷华盛丽而说(悦),入闻夫子之道而乐,二者心战,未能自决’,而况中庸以下,渐渍于失教,被服于成俗乎?”王充《论衡·率性》:“教导以学,渐渍以德,亦将..
六欲: 人的六种欲望。所指不一。《吕氏春秋·贵生》:“所谓全生者,六欲皆得其宜也。”高诱注:“六欲:生、死、耳、目、口、鼻也。”即欲生、恶死、耳欲五声、目欲五色、口欲五味、鼻欲芬香等六种欲望。陈奇猷校释引范耕研..
明诚: 儒学概念。语出《礼记·中庸》:“自诚明,谓之性。自明诚,谓之教。诚则明矣,明则诚矣。”朱熹注:“德无不实而明无不照者,圣人之德。所性而有者也,天道也。先明乎善,而后能实其善者,贤人之学。由教而入者也,人道也。诚则无..
气禀: 人出生时对气的禀受。《韩非子·解老》:“是以死生气禀焉。”认为气禀是人生命之源。王充《论衡·命义》:“人禀气而生,含气而长,得贵则贵,得贱则贱。”认为人的死生贵贱皆由气禀所定。宋代理学家提出人禀气而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