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心

人心: 语出伪《古文尚书·大禹谟》:“人心惟危,道心惟微。”孔颖达疏以“民心”释“人心”,谓:“民心惟甚危险,道心惟甚幽微;危则难安,微则难明。”本义是站在君主的立场,就如何治民而言。朱熹用理学的观点解释,认为“人心”“生于形气之私”,“危殆而不安”,“虽上智不能无人心”(《中庸章句序》)。又认为人心虽与私欲、物欲有关,但其本身并非现实之恶,而包涵为善为恶的两种可能:“人心者,气质之心也,可为善可为不善”(《朱子语类》卷七十八)。意即人心若流于私欲、物欲,则为恶;若“听命”于道心,则所发无不善。参见“道心”。

为您推荐

渐渍

渐渍: 浸润。逐步受到沾染和感化。《史记·礼书》:“自子夏,门人之高弟也,犹云‘出见纷华盛丽而说(悦),入闻夫子之道而乐,二者心战,未能自决’,而况中庸以下,渐渍于失教,被服于成俗乎?”王充《论衡·率性》:“教导以学,渐渍以德,亦将..

学达天性

学达天性: 《吕氏春秋》关于教育作用的观点。认为教育的作用在于使人先天禀赋的潜在能力得到充分发挥。《吕氏春秋·尊师》:“且天生人也,而使其耳可以闻,不学,其闻不若聋;使其目可以见,不学,其见不若盲;使其口可以言,不学,其言..

六欲

六欲: 人的六种欲望。所指不一。《吕氏春秋·贵生》:“所谓全生者,六欲皆得其宜也。”高诱注:“六欲:生、死、耳、目、口、鼻也。”即欲生、恶死、耳欲五声、目欲五色、口欲五味、鼻欲芬香等六种欲望。陈奇猷校释引范耕研..

明诚

气禀

气禀: 人出生时对气的禀受。《韩非子·解老》:“是以死生气禀焉。”认为气禀是人生命之源。王充《论衡·命义》:“人禀气而生,含气而长,得贵则贵,得贱则贱。”认为人的死生贵贱皆由气禀所定。宋代理学家提出人禀气而形成*..

立乐之方

立乐之方: 先秦儒家实施音乐教育的原则。主张用艺术引导(道)人节制欲望,使之向善。《礼记·乐记》谓乐的本义就是快乐。追求快乐是人情所不能免的。快乐必表现为“声音”“动静”,表现而不加引导,就不能不产生淫乱。为防止..

不忍人之心

不忍人之心: 孟子用语。即* 恻隐之心。《孟子·公孙丑上》:“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赵岐注:“言人人皆有不忍加恶于人之心也。”朱熹注:“众人虽有不忍人之心,然物欲害之,存焉者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