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静

主静: 宋明理学家的道德修养标准和方法。北宋周敦颐在《太极图说》中提出以“无极”为世界本源的宇宙生成说。在变化无穷的万物之中,“惟人也得其秀而最灵”。既有形就有神,“五性感动而善恶分,万事出矣。  圣人定之以中正仁义而主静(自注:无欲故静),立人极焉”。主静既是道德修养之最终归宿,又是通向圣人境界的修养方法。此思想源于老、庄、佛、道之寂静无为,对其后理学家影响颇深。张载说“始学者要静以入德,至成德亦只是静”(《理窟·学大原下》)。明清之际,主静说受到实学思潮的猛烈冲击,王夫之说,“甚哉!致虚守静之说,以害人心至烈也”(《周易内传》四)。清颜元说:“宋人好言习静,吾以为今日正当习动耳”(《习斋年谱》)。参见“静坐”。

为您推荐

心即理

心即理: 陆王学派的心性学说。为陆九渊首先提出。陆九渊《与李宰书》:“四端者,即此心也,天之所以与我者,即此心也。人皆有是心,心皆具是理,心即理也。”断言心是唯一的实在,天理、人理、物理只在吾心之中,“宇宙便是吾心,吾心..

存天理去人欲

存天理去人欲: 又称“穷天理灭人欲”。理学家关于教育任务的学说。《礼记·乐记》首先已将“天理”、“人欲”对举而论:“夫物之感人无穷,而人之好恶无节,则是物至而人化物也。人化物也者,灭天理而穷人欲者也。于是有悖逆..

变化气质

变化气质: 理学家的教育作用学说,又称“变化气禀”。宋儒认为人性可分为“天命之性”和“气质之性”,天命之性纯然至善,气质之性因人而异,善恶并存。教育作用即是变化气质之性,以恢复天命之性。张载说“为学大益,在自求变化..

性即理

复性说

复性说: 唐代李翱关于人性与教育作用的学说。认为性是人先天的内在本质,是善的;性之动而产生情,情是人后天的外在表现,是恶的。喜、怒、哀、惧、爱、恶、欲之情掩匿了善性,使之难得扩充。故须去情、复性(恢复人善的本性)。复..

人性善恶混

人性善恶混: 西汉扬雄的人性学说。扬雄认为,人性兼含善恶,两者相杂,非独善或独恶。所谓“人之性也善恶混。修其善则为善人,修其恶则为恶人”(《法言·修身》)。强调教育的作用在于“修性”:“学者,所以修性也。视、听、言、貌..

仁政

仁政: 孟子政治学说。孔子提倡礼治和德政,认为“如有王者,必世而后仁”(《论语·子路》)。孟子继承和发挥孔子的思想,认为王者行政即“施仁”的过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孟子·公孙丑上》)。 他对梁惠王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