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青文学:“知青”出身的作家,是80年代文学的重要支柱。他们的创作,在当时获得“知青文学”(或“知青小说")的命名。批评界对这一概念的使用,在涵义上并不一律。较普遍的说法是,第一,作者曾是“文革”中“上山下乡”的“知识青年”;第二,作品的内容,主要有关“知青”在“文革”中的遭遇,但也包括他们后来的生活道路,如返城以后的情况。与“伤痕文学”等一样,这个概念专指叙事体裁(小说,或纪实性叙事作品)的创作,表现“知青”的生活道路的创作,在“文革”期间已经存在,但这一概念在80年代才出现,说明它开始被看做一种文学潮流,具有可被归纳的特征。70年代末到80年代,发表过以“知青”生活为题材的小说作家有韩少功、孔捷生、郑义、王安忆、史铁生、张炜、张承志、梁晓声、张抗抗、柯云路、叶辛、陈村、李锐、肖复兴、竹林、李晓、陆天明、朱晓平、陆星儿、老鬼等。
为您推荐
《知青小说》:副名:蹉跎岁月咏叹调。王安忆等着。四川文艺出版社1986年3月版,1987年12月版,1992年6月版。43万字。选收16位作家不同风格“知青”题材小说16篇,分16辑。各辑含3部分内容:作者题头话、小说、作者简介。反映知..
《中国当代知青文学》:郭小东着。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88年1月版。22.3万字。对我国特有的知识青年作家群体的形成、演变作了描述,对他们的群体意识作了剖析。从纵横两方面对知青文学作了论述,概括总结知青文学的总体发展..
知青文学:“知青”出身的作家,是80年代文学的重要支柱。他们的创作,在当时获得“知青文学”(或“知青小说")的命名。批评界对这一概念的使用,在涵义上并不一律。较普遍的说法是,第一,作者曾是“文革”中“上山下乡”的“知识青..
“他们文学社”:90年代新生代诗歌团体,1984年冬在南京创立;主要成员有韩东、于坚、吕德安、王寅、丁当、陆忆敏、朱文等;共出过9期《他们》杂志;其诗作注重对诗歌本体的追求,主张诗歌语言要与个人的灵魂、生命体验相对应,反..
伤痕文学:1977年11月,刘心武的短篇小说《班主任》在《人民文学》发表,立即引起轰动。《班主任》是新时期文学的开山之作,在当代文学史上具有特殊的地位和价值。不久,《文汇报》(1978年8月11日)发表了卢新华的短篇小说《伤..
改革文学:“改革文学”作为新时期文学中最早“回到当下”的创作,以及作为本世纪文学发展进程中层后一次功利主义色彩突出、功利话语与审美话语结合得较为完美、表现得较有力度的小说思潮,含蕴着较为丰富的美学内容。兴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