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宗羹(1610—1695)

黄宗羹(1610—1695): 明清之际思想家、史学家、教育家。字太冲,号南雷,学者称梨洲先生。浙江余姚人。其父黄尊素为东林名士,天启年间,被宦官魏忠贤杀害。崇祯初,为国事家仇,进京为父讼冤,后积极参加反宦官活动。明亡,清军南下,他召募义兵,进行抗清斗争。失败后,长期从事著述讲学。曾主讲甬上证人书院,主持海宁讲席,讲学于姚江书院。有“讲学遍于大江以南”之称。著作达百余种。其中《明
42 儒学案》,是我国最早自成系统的断代学术思想史。自称是书搜罗颇广,然非随意撮取,“皆从全集纂要钩玄,未尝蹈前人旧本”。又谓:“此编所列,有一偏之见,有相反之论。学者于其不同处,正宜着眼体会,所谓一本而万殊也”(《明儒学案发凡》)。《明夷待访录》是他阐发民主思想的专著,其中《学校》篇是他论教育的代表作。他反对不顾国家“治乱存亡”,脱离实际的学风,主张以“经纬天地”、“经世致用”为治学的宗旨。激烈抨击八股取士的科举制度。认为“科举之弊,未有甚于今日矣!”他重视学校教育,认为“学校之盛衰,关系天下之盛衰”。批评朝廷禁毁书院,压制清议,致学校“不仅不能养士,且至于害士”。他以托古论今的方式提出改革教育的设想。要求变更学制,广立学校,发扬民主。主张太学祭酒必择“当世大儒”充任,地位与宰相等列。每月朔日天子率朝臣临太学,听祭酒讲学。朝廷政有缺失,祭酒可直言无讳。郡县学官,由公议产生。学官讲学,郡县官亦就弟子之列,如有弊政,“小则纠绳,大则伐鼓号于众。”寺院庵堂,都改为书院或小学。乡村聚落亦置蒙师。使学校既能培养有用的人才,又能成为“公其是非”的议政机构。著作旧有《梨洲遗著汇刊》,今编有《黄宗
羲全集》。

为您推荐

朱耷(1624,或 1626—1705)

朱耷(1624,或 1626—1705): 清画家、诗人。又称“八大山人”。南昌(今属江西)人。明宗室。明亡后,一度为僧,并做过道士。书法得力于钟繇、王羲之、献之、颜真卿等。纯朴圆润,无明人习气。狂草亦怪伟,自成一家。尤擅绘画,山水学..

清圣祖(1654—1722)

清圣祖(1654—1722): 即爱新觉罗·玄烨。清代皇帝。清世祖(顺治帝)第三子。八岁承袭皇位,年号康熙,史称康熙帝。十四岁亲政。喜诗、画、书法、音乐,精鉴赏。亦爱好西方天文、历算、化学。对通西学之传教士汤若望、南怀仁、徐..

谦(1615—1683)

谦(1615—1683): 明清之际学者、教育家。字嗣寅,号潜斋,浙江仁和(今属杭州市)人。明诸生,清康熙间拒应博学鸿词科,终生未仕。致力学术,殚心理学,以躬行实践为主,通经世之学。对经学、历算、选举、学校、田赋、水利、漕运、盐法..

彭士望(1610—1683)

曹本荣(1622—1665)

曹本荣(1622—1665): 明清之际学官。字欣木,湖北黄冈人。顺治进士。曾任国子监司业,刊《白鹿洞书院揭示》以教士子,充顺天乡试正考官。久侍讲幄,辩论经义。上《圣学疏》,要求清帝“开张圣听,修德勤学”,以二帝三王之学为学,“举..

谢文洊(1615—1681)

谢文洊(1615—1681): 明清之际经师。字秋水,号约斋,学者称程山先生。南丰(今属江西)人。明诸生。年二十余,见天下方乱,遂弃举业入广昌 44   县香山学禅。后读《象山集》,始志于儒。复读王畿《龙溪集》与王守仁《王文公集》..

潘平格(1610—1677)

潘平格(1610—1677): 明清之际学者、经师。字用微,浙江慈溪人。终身只做过训蒙师。初治程朱之学,继宗王(守仁)、罗(洪先),兼涉老庄之学及释学,后认为各家皆不合于孔孟之道。曾为后生开列读书单,首《大学》,次《盂子》,次《孝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