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炎武(1613—1682)

顾炎武(1613—1682): 明清之际思想家、学者。本名绛,字忠清,又名继绅,亦称圭年;后更名炎武,字宁人。学者称亭林先生,亦自署蒋山佣。江苏昆山人。少时即博涉经史、宋人性理诸书。曾参加“复社”,反对宦官擅权。明亡,参加抗清斗争,失败后,弃家北游,往来河北、河南、山东、山西、陕西等地,历览天下形势,广交当世学友,搜集遗文,论辨学术。主张教育应以经世致用为目的,须学习经书、百王之典和当世之务。而尤以经书为重。认为圣人治世修身之道,皆出经书之中,反对宋、明诸儒弃经不读,空谈心性,以语录为学的学风,主张以经学替代理学。治经则侧重考证。在道德教育方面,主张以礼为教,正人心、救风俗,而成治道。以“博学于文、行己有耻”,作为个人为学和做人的原则。提出“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日知录》)的名言。抨击科举制度,败坏人才,其害甚于秦始皇之“焚书坑儒”。主张停科举,废生员,改革考试制度。著有《日知录》、《天下郡国利病书》、《肇域志》、《音学五书》、《金石文字记》和后人编的《顾亭林诗文集》等。

为您推荐

傅山(1607—1684)

傅山(1607—1684): 明清之际学者、教育家。初名鼎臣,字青竹;后改名山、真山,字青主,一字仁仲;号公之伦、石道人、浊堂老人、侨山等。山西阳曲(今太原市)人。能诗,擅书画,聪颖过人。曾在三立书院讲学。明亡,自称朱衣道人。清廷开博..

张尔岐(1612—1677)

张尔岐(1612—1677): 明清之际学者、教育家。字稷若,自号蒿庵居士。山东济阳人。一生未仕,教授于乡里。笃守程朱理学。在教育方面,主张童蒙教育,“非独养其 德性,亦将养其身体”。曾对蒙养教程作了具体规定。教士子以“笃..

陈确(1604—1677)

陈确(1604—1677): 明清之际学者、教育家。原名道永,字非玄,后字乾初。浙江海宁人。年四十,始受业于刘宗周。明亡,隐居著述讲学,接引后学,娓娓不倦,从学者甚众。曾对宋明理学和佛教进行批判。蔑视权威,不因循守旧,敢于反对程朱“..

刁包(1603—1668)

朱之瑜(1600—1682)

朱之瑜(1600—1682): 明清之际学者、教育家。字楚屿,又字鲁屿,晚年居日本后,又号舜水。浙江余姚人。明诸生,曾多次拒绝征召。明亡,从事抗清活动,颠沛流离于浙江、福建沿海和日本、安南、暹罗,先后达十五年。顺治十五年(1658), ..

施璜

施璜: 明清之际学者。字虹玉,号诚斋,安徽休宁人。弃举业,绝意仕进,以理学著称。屡主紫阳(新安)、还古(休宁)书院会讲讲席。教育上主张崇尚程朱,以修身立诚相策励。后从学东林高世泰,被推为会讲祭酒。著有《思诚录》、《小学近思..

宋应星(1587—?)

宋应星(1587—?): 明科学家、学官。字长庚,江西奉新人。数赴会试不第,遂绝意科名。崇祯七年(1634)出任分宜教谕,后为福建汀州府推官、南京亳州知州。明亡后还家不仕。反对空谈身心性命之学风,批评士子“只有纂集时文,逢迎棘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