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尔岐(1612—1677): 明清之际学者、教育家。字稷若,自号蒿庵居士。山东济阳人。一生未仕,教授于乡里。笃守程朱理学。在教育方面,主张童蒙教育,“非独养其
德性,亦将养其身体”。曾对蒙养教程作了具体规定。教士子以“笃志立行为本,以“志”为教育之先。认为人生而未尝有异,长而同读圣贤书,而卒之大异,根本原因在立志不同,“志异而习以异,习异而人以异也。志也者,学术之枢机、适善恶之辕楫也”(《蒿庵集·辨志》)。故教者须先志,学者须尚志。而习之要旨在“博学、行已”,两者之中,尤以“行己有耻”为基点。如“行己未必果有耻也,言心性,固恍惚无据,即博学亦未免玩物丧志之失”(《答顾亭林书》)。在修养上,重视礼的约束作用。认为《中庸》之主旨在两句话:“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但自庶人至天子,若非圣贤,皆不能遽然“中节”,须“由礼而后可以中节,中节而后可以为中庸”。“礼,抑人之盛气,抗人之懦情,以就于中”(《中庸论》)。著有《弟子职注》、《周易说略》、《诗说略》、《蒿庵集》等。所著《仪礼郑注句读》一书,曾受顾炎武赞赏,称其“独精三礼,卓然经师”。
为您推荐
陈确(1604—1677): 明清之际学者、教育家。原名道永,字非玄,后字乾初。浙江海宁人。年四十,始受业于刘宗周。明亡,隐居著述讲学,接引后学,娓娓不倦,从学者甚众。曾对宋明理学和佛教进行批判。蔑视权威,不因循守旧,敢于反对程朱“..
刁包(1603—1668): 明清之际学者。字蒙吉,晚号用六居士。直隶祁州(今河北安国)人。明天启举人。明亡,曾拒任李自成所授官。入清后隐居不仕,著书授徒。与孙奇逢辨质“良知”,联诸儒讲学。治学大旨以程朱为本,强调读书务期躬行心..
朱之瑜(1600—1682): 明清之际学者、教育家。字楚屿,又字鲁屿,晚年居日本后,又号舜水。浙江余姚人。明诸生,曾多次拒绝征召。明亡,从事抗清活动,颠沛流离于浙江、福建沿海和日本、安南、暹罗,先后达十五年。顺治十五年(1658),
..
宋应星(1587—?): 明科学家、学官。字长庚,江西奉新人。数赴会试不第,遂绝意科名。崇祯七年(1634)出任分宜教谕,后为福建汀州府推官、南京亳州知州。明亡后还家不仕。反对空谈身心性命之学风,批评士子“只有纂集时文,逢迎棘院”..
高世泰: 明清之际学者、学官。字汇旃,晚号石屋遗氓。江苏无锡人。明高攀龙从子。崇祯进士,历任礼部主事、清吏司主事,学政等职。主广东乡试。曾修葺江夏濂溪书院,遴选全省学者二百余人砥砺其中,并立会规五则。入清后仍以继..
蔡懋德(1586—1644): 明学官。字维立,南直隶昆山(今属江苏)人。万历进士。授杭州推官。天启间入为主事、员外郎。崇祯初出任江西提学副使。尝登白鹿洞书院讲《孝经》大义,听者感动。又作《文心八则》以正江西诸生文体。学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