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155—220): 东汉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字孟德,小字阿瞒,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县)人。早年曾作过洛阳北部尉、顿丘令和济南相。汉建安二十一年(216)称魏王。政治上揽申商之法术,明赏罚,行耕战,打击豪强兼并,多次颁布“抑兼并令”,限制和削弱豪强地主的割据势力,力促中原统一。针对东汉重德轻才的用人标准,提出“唯才是举”的口号,认为“治平尚德行,有事尚功能”(《三国志·魏书·武帝纪》),即使“不仁不孝”,只要具有“治国用兵之术”,均可录用。并注意兴办儒学,建安八年(203)下“修学令”:“今郡国各脩学,县满五百户置校官,选其乡之俊造而教学之”(同上)。又禁妖异之言,除奸邪鬼神之事;毁坏祠庙,禁断淫祀,以正风俗。善诗歌,为建安文学的倡导者之一。重视家庭教育,其子植、丕等均为建安文学的代表人物。著有兵书十余万言,今佚:有《曹操集》传世。
为您推荐
马融(79—166): 东汉经师。字季长,扶风茂陵(今陕西兴平)人。家世为关西豪族。随名儒挚恂学,博通经籍。因大将军邓骘所召,为校书郎中,于东观典校秘藏图书。曾从班昭学《汉书》。桓帝时,任南郡太守,后又任议郎。学识广博,尤精古文..
仇览: 东汉官员。又名香,字季智,陈留考城(今河南民权)人。少时为书生,厚道寡言,不为人所注意,四十岁方补为县吏,任蒲亭长。勉励乡民致力生计之业,农事完毕后,令子弟均集中于学舍中学习。后为县衙主簿,被派至京城太学深造。入学后..
张仲景: 东汉医学家。名机,以字行,南阳涅阳(今河南邓县)人。学医术于同郡张伯祖,尽得其传。工于治疗,尤精经方,人誉为“一世之神医”。汉灵帝时举孝廉。相传曾为长沙太守。建安年间瘟疫流行,其宗族二百余口,死者三分之二,而死于..
崔瑗(79—144): 东汉学者。字子玉,涿郡安平(今属河北)人。其父崔骃为当时名儒、文士。少时锐志好学,传其父业。后至京师,以贾逵为师,颇受器重。精通天文、历算、《京氏易》,为诸儒所宗。曾手刃杀其兄之仇人,亡命,会赦归乡,四十余..
赵岐(约 108—201): 东汉学者。字邠卿,京兆长陵(今陕西咸阳)人。初名嘉,字台卿。少时通明经学,有才艺。辟为司空掾,任皮氏长。就职后抑制豪强、大兴学校。后因耻于受宦官节制而弃官,遭诬陷,只身匿名逃难于江淮一带。后遇赦,为并..
应劭: 东汉学者。字仲远,汝南南顿(今河南项城)人。少时笃学,博览多闻。灵帝时举孝廉。中平六年(189)任泰山太守。后依附袁绍。有驳议三十篇,又删定律令为《汉官仪》,建安元年(196)奏于献帝。又论当时行事,著《中
汉辑序》。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