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时期郭沫若六个历史剧
抗战时期郭沫若六个历史剧:《虎符》《屈原》《棠棣之花》《高渐离》《南冠草》《孔雀胆》,明确提出”先欲制今而后借鉴于古“据今推古的理论。其人物反映出历史悲剧精神,他们自觉意识到“以仁义思想来打破旧束缚”的历史要求,为争取人民的生存权利,民族独立,国家统一,反对投降分裂倒退而斗争,他们具有一种“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历史悲壮性。
《历史剧论集》:《戏剧报》编辑部编。上海文艺出版社1962年11月版。24.5万字。选辑1960年下半年至1962年2月报刊上发表的探讨历史剧创作的文章20多篇。涉及历史剧的古为今用、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的关系、如何评价封建统..
《关于历史和历史剧》:副名:从《卧薪尝胆》的许多不同剧本说起。茅盾着。作家出版社1962年11月版。10.1万字。分6个小标题,从各地方约50种《卧薪尝胆》的剧本中“解剖麻雀”,论述历史和历史剧的关系。认为创作历史剧首先要..
阿·托尔斯泰历史剧三部曲:指俄国小说家、诗人、戏剧作家阿·康·托尔斯泰(1817-1875)创作的《伊凡雷帝之死》(1866)、《沙皇费多尔·伊凡诺维奇》(1868)、《沙皇鲍里斯》(1870)三部历史剧。剧本反映16世纪末至17世纪初..
郭沫若“六大历史剧”:指郭沫若在抗日战争时期所作的《棠棣之花》、《屈原》、《虎符》、《高渐离》、《孔雀胆》、《南冠草》等六部历史剧的并称。这六部历史剧借历史题材讽喻现实,表达了反侵略、反分裂、反投降、反独..
关于历史和历史剧 : 论文集。茅盾著。发表于1961年《文学评论》第5、6期。后又结集出版。本书是作者写的一篇专论。他从历史剧《卧薪尝胆》的创作出发,以吴越战争的史料为依据,结合我国历史剧的传统,就古为今用、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