舆论学(新闻)

舆论学:解释各种舆论现象,揭示舆论的本质、特征及社会功能,探讨舆论的形成、发展和变化规律的学科。下属分支有:1、理论舆论学,如舆论学概论、舆论学原理、比较舆论学等;2、实用舆论学,如舆论控制论、道德舆论学、商业舆论学、新闻舆论学等;3、历史舆论学,如中国舆论史、外国舆论史等;4、舆论研究方法学,如民意测验学、舆论统计学、舆论指标学等。舆论学研究的中心课题是社会生活与人类舆论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本质和规律,总结和概括舆论调控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尽管人类对舆论现象的认识和探索古已有之且历史悠长,但真正现代意义上的舆论研究则是近代资产阶级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产物,始于欧洲文艺复兴时代。18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首次使用“舆论”(OpininoPublique)一词,并在其所著的《社会契约论》中探讨了舆论的本质、特征及与政治的关系。之后,英国政治家葛德文于1793年在《政治正义论》中对舆论的表达和运用作了较为系统的阐述。19世纪末,德国法学家戈尔岑道夫出版了《舆论》一书,这是人类文明史上第一部舆论学专著。此后,法国社会学家塔尔德的《舆论与公众》、俄国学者赫渥斯托夫的《舆论和政党》、美国学者洛尼尔的《舆论与民主政府》,是进入20世纪最早出现的第一批舆论学著作。1922年美国专栏作家李普曼发表《舆论学》一书,标志着舆论学作为一门学科体系的诞生。1935年盖洛普创立美国舆论研究所,舆论研究的成果首次大规模地介入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生活,并产生了巨大的社会效益。在此过程中,舆论学也完成了传统的政治学研究到现代的多学科综合研究、从侧重思辩的定性研究到注重实证的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研究的转变。大量专业性的舆论调查研究机构的建立、综合运用社会学、心理学成果,运用现代统计分析方法,准确反映舆论动向,是这一转变的标志。19世纪末粱启超所发表的《〈国风报〉序例》和《舆论之母与舆论之仆》是中国舆论研究的最早专论。1919年林语堂出版《中国新闻纸与舆论》(英文版)一书则是中国最早的舆论学专著。中国最早的一次民意测验是心理学家张耀翔于1922年11月在北京师范大学成立纪念活动时主持进行的。1950年台湾成立了民意测验协会。中国大陆自1980年以后重新开始舆论研究和舆论调查,1986年中国人民大学舆论研究所成立,这是中国第一家专门研究舆论问题的学术机构。

为您推荐

舆论监督

舆论监督 : 指人民群众通过新闻传播工具对党和国家各级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监督。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都高度重视报纸的批评监督作用,提出报刊有义务监督社会活动家,监督党的领导机构和领袖人物;报..

舆论导向

舆论导向 : 指新闻机关和新闻媒介通过新闻报道对社会舆论的有倾向性的反映与引导。也就是新闻舆论的导向。社会主义新闻事业十分重视舆论导向。正确地把握好舆论导向,要求:一要掌握好党的路线、方..

“舆论一律”

“舆论一律” : 50年代在辩驳舆论“一律”、“不一律”问题时的一个提法,指不许一切反革命分子有言论自由和发表反革命意见。这是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国家在言论出版自由问题上对待敌我矛盾采取的..

舆论一律(新闻)

阶级舆论工具(新闻)

阶级舆论工具:关于新闻事业性质与功能的一种认识观点,它介于“阶级斗争工具论”与“社会舆论工具论”之间,强调新闻事业是一定阶级传播新闻,表达舆论的一种物质媒介。这一观点的特点是,它既说明了新闻事业作为一种舆论..

社会舆论工具(新闻)

社会舆论工具:关于新闻事业性质与功能的一种认识观点,强调新闻事业是传播新闻信息、表达社会舆论的一种物质媒介。马克思早在1850年就曾把报纸比做“社会舆论的纸币”,揭示了报纸在社会中的舆论流通作用。我国新闻界是..

阶级舆论(新闻)

阶级舆论:具有鲜明的阶级倾向性,反映特定阶级的利益和要求的舆论。阶级舆论是由有着共同的经济地位的社会成员基于共同的生活方式和利益要求所产生的共同意志、意见和呼声。舆论战是阶级斗争的重要形式之一,在舆论战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