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事变”中的新闻舆论(新闻)

“西安事变”中的新闻舆论:1936年12月12日,“西安事变”骤发,中外舆论哗然。日本同盟社说是第三国际和苏联策动;苏联《真理报》说是日本唆使,双方都抹杀了事变的本质。中央社置抗日问题于不顾,一味谴责张学良、杨虎城劫持“领袖”,犯上作乱,要张、杨释放蒋介石并认罪悔过。南京政府把《大公报》社评《给西安军界的公开信》翻印成数十万份传单空投西安,制造混乱。许多人不明真相,甚至谣传蒋介石已死。事变中新创办的西北抗日联军机关报西安《解放日报》和解放通讯社、西安广播电台等大力传播张、杨停止内战、团结抗日的主张。12月16日以周恩来为首的中共代表团应邀到西安后,加强对新闻舆论的引导,成立新华社西安分社,向各报社、各社团印发稿件,正确传播中共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方针政策,着重揭露日本和亲日派以“反共”“救蒋”为旗号,扩大内战,妄图坐收渔人之利的阴谋。西安事变中涌现的这批进步的新闻事业为报道事变真相,澄清谣言欺骗,促成全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作出了重要贡献。

为您推荐

《西安事变》

《西安事变》:杨克忍等编。陕西人民出版社1980年7月版。5.9万字。大型秦腔现代戏。分11场。1936年,日本帝国主义加紧侵略中国,蒋介石继续坚持“攘外必先安内”的反动国策,于中华民族危亡之际,亲赴西安,威逼国民党爱国将领张..

舆论监督

舆论监督 : 指人民群众通过新闻传播工具对党和国家各级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监督。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都高度重视报纸的批评监督作用,提出报刊有义务监督社会活动家,监督党的领导机构和领袖人物;报..

舆论导向

舆论导向 : 指新闻机关和新闻媒介通过新闻报道对社会舆论的有倾向性的反映与引导。也就是新闻舆论的导向。社会主义新闻事业十分重视舆论导向。正确地把握好舆论导向,要求:一要掌握好党的路线、方..

“舆论一律”

舆论一律(新闻)

舆论一律:毛泽东为批判胡风在一则编者按语中首次提出的词语。1955年5—6月《人民日报》连续发表三批材料,公开披露中国著名文艺批评家、诗人胡风同他的朋友之间的私人通信,胡风在一封信中对于掌握舆论阵地的某些党的负..

阶级舆论工具(新闻)

阶级舆论工具:关于新闻事业性质与功能的一种认识观点,它介于“阶级斗争工具论”与“社会舆论工具论”之间,强调新闻事业是一定阶级传播新闻,表达舆论的一种物质媒介。这一观点的特点是,它既说明了新闻事业作为一种舆论..

社会舆论工具(新闻)

社会舆论工具:关于新闻事业性质与功能的一种认识观点,强调新闻事业是传播新闻信息、表达社会舆论的一种物质媒介。马克思早在1850年就曾把报纸比做“社会舆论的纸币”,揭示了报纸在社会中的舆论流通作用。我国新闻界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