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伯格,P.

    西伯格,P. :

生于教师家庭。曾在哥本哈根大学攻读考古学和历史,并于1950年获文学史硕士学位。毕业后一直从事考古工作。自1960年以来出任维堡市博物馆馆长。1981~1984年出任丹麦作家协会主席。

西伯格坚持少求精、宁缺毋滥的原则,在创作中不断探索试验,发表了一些深受丹麦和北欧读者欢迎的作品。

长篇小说《低人一等的人》(1956)通过一名丹麦苦役犯的实地观察,描写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一批外国战俘在法西斯德国柏林电影厂充当苦役的情景。作品细腻地叙述了他们难以忍受的繁重劳役和恶劣的待遇,以及成为电影厂不准与外界接触的活道具、活牲畜的遭遇。这种遭遇造成了他们的绝望心理和低人一等的自卑感。长篇小说《鸟食》(1957)是一部充满象征主义色彩的作品,探讨有意识的逃避主义。这部小说描写一位富翁捐赠给作家汤姆一笔巨额奖金,条件是作家能够真实地写出周围人的内心想法和他们的隐私。结果汤姆完全失败,因为人们大都言行不一、表里相悖。作品里有许多寓意深远但十分晦涩的比喻和象征,如作家的名字汤姆,丹麦语原意为“空洞”。1962年发表的短篇小说集《探求》收集了17个短篇小说,主题都是阐述关于不能从外界而必须从人类的特性中去探索纯正和统一、真理和现实等问题,表现手法也极抽象和荒诞。1970年发表的长篇小说《牧羊人》讲述人人都对自己的问题束手无策但却可以相互帮助来克服困难这一做人的哲理。短篇小说集《恐龙的午后》(1974)论述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并认为打破现行社会结构的企图不利于社会进化。《缓期执行的争辩》(1976)以大量寓言、神话以及民间故事和真实文献串联,描写人虽然虚弱和渺小,但通过相互怜悯和容忍有可能克服生活中的荒诞。长篇小说《在海边》(1978)是西伯格最轻松的作品,通过描写人们夏季周末在丹麦海岛上的度假生活,提出了人们在享受假日欢乐之时是否真正自由自在的问题。

长篇小说《十四天之后》(1981)是一部由许多既独立又连贯的故事和散文组成的作品,它以1927年11月丹麦日德兰半岛上的一个车站小村为中心,追溯到100年和1000年以前的社会情况。这部作品确立了西伯格在北欧文学中的地位,并使西伯格于1983年获北欧理事会文学奖。

为您推荐

莫朗,P.

莫朗,P. : 生于巴黎一个富裕的家庭。父亲是巴黎装饰艺术学校的校长。莫朗毕业于牛津大学政治学专业,24岁就进入外交界,到过欧亚各地,仅非洲就去过28个国家,是一个老资格的外交官。他善于随时记录在各国上..

菲茨杰拉德,R.

菲茨杰拉德,R. : 生于新南威尔士一个爱尔兰移民的家庭。先后就读于悉尼文法学校与悉尼大学。大学期间即常在文艺刊物《赫尔墨斯》上发表诗歌。菲茨杰拉德的祖父和父亲都是职业土地测量员,受家庭的影响,..

莫迪亚诺,P.

莫迪亚诺,P. : 生于巴黎西南郊的布洛涅-比扬古。父亲是意大利的犹太商人,经常在外面走私;母亲是比利时籍喜剧演员。为了减少“莫迪亚诺”这个犹太姓氏给孩子带来的麻烦,母亲为莫迪亚诺兄弟俩进行了洗礼,使..

菲利普,C.-L.

艾什诺兹,J.

艾什诺兹,J. : 生于奥朗日。艾什诺兹的作品以小说为主,其中多部小说曾先后获各种文学奖项:《格林尼治子午线》(1979,获费内翁奖)、《切罗基》(1983,获美第西斯奖)、《湖》(1989,获欧洲文学大奖)、《高大的金发女..

芒迪亚格,A.P.de

芒迪亚格,A.P.de : 生于巴黎一个富裕的家庭。芒迪亚格早年对考古感兴趣,青年时代在欧洲和东方旅行。他与A.布勒东结识后,加入了超现实主义小组,受到了一些画家的影响,成为超现实主义运动后期的重要小说家..

肯德尔,H.

肯德尔,H. : 生于新南威尔士南部海岸的米尔顿。13岁丧父,母亲酗酒,少年时就早早挑起家庭生活的重担,种地,替人放羊,在捕鲸船上当勤杂工,给糖果商、布商当伙计。他天资聪颖,但命运多舛,即便当时悉尼大学的校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