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拉恩,B.

    汉拉恩,B. :

生卒于阿德莱德。先后在西巴顿女子专科学校、阿德莱德教师学院以及南澳美术学校接受教育。1963年赴英国,入伦敦美术中心学校学习蚀刻版画,后在英国客居近20年,执教于法尔茅斯与朴茨茅斯美术学院。20世纪80年代初回到澳大利亚。70年代初开始文学创作,1973年发表第一部作品,之后创作不断,几乎每年都有一部作品问世。一生共出版近20部作品,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桉树的气息》(1973)、《丘比特娃娃》(1984)、《海绿色》(1974)、《信天翁的羽毛》(1977)、《女王们误入歧途的地方》(1978)、《桃树丛》(1979)、《鸡蛋花花园》(1980)、《鸽子》(1982)、《安妮·马格德琳》(1985)、《切尔西姑娘》(1988)、《无瑕之玉》(1989)、《晚安,穆恩先生》(1992)以及短篇小说集《做梦的人们》(1987)、《艾丽丝在她的花园里》(1992)等。

汉拉恩的创作风格和同时代作家J.安德森有些相似,不徐不疾,娓娓道来,而且两人都善于借助一个角色人物的视角或口吻。常用的手法便是以某个稚气未脱的孩子的视角,或借助一个虽为成年人但仍天真而不谙世事的口吻,以最朴实明晰的语言讲述故事。从主题关注来说,汉拉恩的小说大多反映那些为家庭做出重要贡献而又默默无闻的普通妇女们的生活。不过在汉拉恩的笔下,这些妇女仍不忘为争取自我的实现、经济上的自由独立而奋争,虽然大多以失败告终。有些作品着力表现失去家庭庇护与道德精神支柱的未成年人。

为您推荐

桑戈尔,L.S.

桑戈尔,L.S. : 生于达喀尔南部若亚尔镇一商人家庭,卒于法国韦尔松。桑戈尔在达喀尔上中学,1933年在巴黎大学取得教师的资格,1934年获文学学士学位后在法国任中学教师。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应征入伍,1940..

松 : 生于雷克雅未克。笔名松是他的名字西格勇的缩略形式,在冰岛语中意为“视野”。松16岁就出版了处女作诗集《视觉》(1978),已经发表诗集13部,包括《这个失明男人的自行车》(1982)、《有X射线眼睛的男孩子..

格隆德维克,N.F.

格隆德维克,N.F. : 生于乌兹比,卒于哥本哈根。曾在一个庄园里当过家庭教师。主张维护民族精神,摆脱外来影响,被誉为“北欧国家的倡导者”。他热衷于研究神学,精通历史,崇拜斯堪的纳维亚古代文学,认为北欧人..

普鲁斯特,M.

林赛,N.

林赛,N. : 生于维多利亚州的克雷西克。父亲是名医生,但子女却都具有很高的艺术天赋,十个孩子中有一半后来成为澳大利亚远近闻名的艺术家。林赛16岁就开始为一家墨尔本报纸画插图,22岁时已成为刊物《公报..

桑多,J.

桑多,J. : 1830年与乔治·桑相恋。乔治·桑于1831年离开丈夫,到巴黎与他相聚。他们用于勒·桑的笔名合作发表了他的第一部小说《玫瑰花与白色》(1831)。两人分手后,他创作了《德·索梅尔夫人》(1834)、《德..

格雷斯,P.

格雷斯,P. : 生于惠灵顿。毕业于惠灵顿师范学院,随后在维多利亚大学任教。短篇小说集《温泉》(1975)描写毛利人的精神状态、价值观念和个人关系,是毛利女作家第一部短篇小说集。长篇小说《穆图惠奴阿:月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