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朗,J.

    波朗,J. :

生于尼姆一个新教家庭,卒于巴黎。父亲是哲学教师和尼姆市图书馆馆长。波朗于1904年获得巴黎索邦大学哲学和文学学士学位。1907年赴法国殖民地马达加斯加教授法语和拉丁语,并学习当地语言,搜集当地的民间故事。1911年回国后在法国国立东方语言文化学院教授马达加斯加语,次年出版了一部马达加斯加民间谚语与诗歌集。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他被征入伍,不久负伤退伍,这段经历促使他创作了《执着的战士》(1917)。一战后他结识了P.艾吕雅和A.布勒东,为超现实主义的《文学》杂志撰稿。1920年成为《新法兰西评论》主编J.里韦尔的秘书,继而在1925~1940年担任杂志主编。他在传统与现代之间寻求平衡,使《新法兰西评论》成为法国一代文人的精神家园。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与人合作创办杂志《抵抗》和《法兰西文学》,并协助成立了午夜出版社,因而被德国人关进监狱,后被友人营救。二战后他于1946年创办了《七星文刊》,参加了J.-P.萨特领导的《现代》杂志编辑工作。在战后法国文学界的政治清算运动中,波朗为与德国有牵连的作家争取出版权利,并于1947年出版了因反犹思想遭到排挤的L.-F.塞利纳的作品。1953年重新主编《新法兰西评论》。

波朗本人写过一些叙事作品和艺术评论,但尤其以语言文学方面的评论最为著名,如《塔布之花——文学中的恐怖》《诗歌明天再见》《各类批评小序》等。他还有与许多作家的通信,但只有少数得以出版。他的作品全集的前3部已分别于2006年、2009年、2011年由加里玛出版社出版。

波朗因正直勇敢、敏锐诙谐而赢得作家们的尊敬。他曾任加里玛出版社文学部主任40年,获得法国二级荣誉勋位、一战十字勋章和抵抗运动勋章,1963年当选为法兰西学士院院士。

波朗在法兰西学士院演讲

为您推荐

泰里夫,A.

泰里夫,A. : 他在获得教师资格后任教数年,后来以泰里夫为笔名从事文学批评和小说创作。他早期的小说《流亡国外的人》(1921)和《滔天大罪》(1924)等维护基督教的伦理。他曾发表宣言《为自然主义辩护》(1927),..

沙普科特,T.

沙普科特,T. : 生于昆士兰州的伊普斯维奇。早年就读于伊普斯维奇文法学校,16岁离校后进入父亲开办的会计公司,后入昆士兰大学学习。1956年在杂志《公报》发表第一首诗歌,1961年出版第一部诗集。1975年获..

洛朗,J.

洛朗,J. : 生于巴黎。洛朗在大学里学习哲学,1939年应征入伍。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他办过报纸和杂志《巴黎妇女》,同时从事创作。他在历史著作《当法国占领欧洲的时候》(1948)攻击C.戴高乐。他极力抨击介..

波托-里什,G.de

法兰西学士院

法兰西学士院 : 院士由著名作家以及少数其他社会名流组成,他们穿戴专门的制服和佩剑,享有极高的荣誉。院士的人数永远保持40位,只有在某个院士去世之后才能选举递补,所以又被称为“不朽者”。院士们的工..

梅森,B.

梅森,B. : 生于惠灵顿,卒于惠灵顿。1945年获维多利亚大学学士学位。20世纪40年代以短篇小说成名,50年代开始创作戏剧。他既是演员,又是导演和剧场经纪人,并自编自导自演独角戏。前期第一个剧本《爱的契约..

梅泰尼埃,O.

梅泰尼埃,O. : 生于桑古安,卒于巴黎。梅泰尼埃在短篇小说集《肉体》(1885)中,利用真实事件系统地实践了自然主义的创作方法。他的小说有反对军国主义的《在兵营周围》(1890),描写妓女故事的《胖夫人》(18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