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娄,索尔 : 小说家。生于加拿大魁北克。父母是移居加拿大蒙特利尔的俄国犹太人。贝娄九岁时,随父母到芝加哥定居。就读于芝加哥大学和西北大学,得人类学和社会学学士学位。二次大战期间曾在商船队服役。战后在纽约大学、普林斯顿大学任教,曾一度在巴黎居住。1962年回到芝加哥,任芝加哥大学英文教授。1976年得诺贝尔文学奖金。他是当代最有声望的犹太作家。他的作品有长篇小说《晃来晃去的人》(1944),写一个应征入伍的人在等待去部队期间的心理活动;*奥吉·马奇历险记》(1953),写的是一个年轻的芝加哥犹太人的经历,曾获国家图书奖; 《雨王汉德森》(1959)用现实主义的手法描写了一位继承了百万家产的中年人在内心“我要,我要”的驱使下来到非洲,在那里所经历的各种奇遇; *《赫索》(1964) 表现了中年知识分子在六十年代动乱时的苦闷和迷惘,主人公赫索由于精神崩溃差点走上自杀的道路; 《塞姆勒先生的星球》(1970)借一位居住在纽约的纳粹集中营的幸存者的所见所闻批评了美国现代社会;*《洪堡的礼物》(1975)则描写了诗人洪堡和传记作家兼剧作家查理·西特林两人成败的道路。另外还有《受害者》(1947)、《院长的十二月》(1982)、《更多的死于心碎》(1987)等。中篇小说有《只争朝夕》(1956)。短篇小说集有《莫斯比回忆录》(1968)、《失言者》(1984)。剧本有《归根结底》(1965)。另外还有《耶路撒冷之行》 (1976)记录他去耶路撒冷访问时的观感。
贝娄的早期作品主题虽受存在主义影响,但内容不乏现实主义的因素。后期作品对当代美国社会中种种光怪陆离的现象以及它们在意识形态中所引起的反响作了相当深刻的反映。他善于描写高级知识分子,特别是犹太裔的知识分子在当代美国社会荒谬的处境中的思想状态。在手法上他能够熟练地运用意识流、时空交错等现代派文学的手法来为现实主义的内容服务。他是二次大战后美国文学中的杰出作家之一。
- 欢迎来到文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