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在主义

存在主义 : 西方现代派文学的一种流派,实际上是欧洲的一种哲学思潮。十九世纪上半叶,丹麦哲学家凯尔克加尔首先提出哲学的任务在于研究个人的“存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和亚斯佩尔改造了凯尔克加尔的“存在”概念,正式创立了存在主义哲学。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经法国萨特具有创见的加工修改,形成自成一体的哲学思想,即无神论的存在主义,或简称为存在主义。萨特首先把无神论的存在主义哲学思想应用到文学中去,创立了无神论存在主义文学流派。这一流派宣扬人的 “存在先于本质”,证明上帝并不存在; 反对顺从主义,主张确立新的人道主义。存在主义文学描绘世界和人生现实的荒诞性,否定理性至上的乐观精神; 它剖析人的忧虑和绝望的情感,但要求人们必须有为了光明合理的生活而斗争的勇气。
萨特于1938年发表的长篇小说《恶心》开了无神论存在主义文学的先河。他于1943年发表的哲学著作《存在与虚无》是存在主义的纲领。1944年上演的戏剧《禁闭》加强了存在主义文学的影响。萨特的《恶心》和加缪的《局外人》(1942)颇象姊妹篇,它们描绘了一个令人厌恶的荒诞的世界;生活在其中的都是忧虑的、彷徨无主的“多余人物”。这是早期存在主义文学作品的第一个特征。1946年萨特发表的《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的论著,是存在主义的另一篇重要宣言。萨特在战后的作品中体现了 “新人道主义”精神,例如在《毕恭毕敬的妓女》(又译《可尊敬的妓女》,1946)中,作者谴责了种族主义的罪恶行为,对被压迫被损害的黑人寄予深切的同情。法国作家穆尼埃指出,所谓 “新人道主义”就是表达“绝望者的希望”。1945年至1950年期间存在主义作品往往体现了这种“新人道主义”精神,这是存在主义文学的第二个特征。在萨特的《死无葬身之地》(1946)、《肮脏的手》(1948),加缪的《正直的人们》(1949)等作品中,作者强调了道德与行动、目的与手段、生存自由与生存条件之间的矛盾冲突,表现了人的理想与客观存在的不一致性。这是存在主义文学的第三个特征。
萨特和加缪的美学观点在美国文学中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特别表现在索尔·贝娄、保罗·鲍尔斯、拉尔夫·埃利森、威廉·斯泰伦、理查德·赖特等人的作品。他们的小说揭示了人性的丧失,社会的异化,以及个人寻觅自己的身分等问题。
从六十年代起,存在主义作家没有写出有影响的文学作品,这一流派逐渐失去了发展的势头。到了七十年代,存在主义作为一支文学流派事实上已经不再存在。

为您推荐

新人文主义

新人文主义 : 新的哲学和评论流派,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盛行于美国,以欧文·巴比特和P. E. 莫尔为代表。这个流派强调人的经验要素,以区别超自然和动物的要素,认为人的经验的基本特点是合乎道德的; 人和自然都具有两重..

后现代主义

后现代主义 : 这个术语,在三十年代和四十年代都有人使用过,指的是本世纪西方现代主义文学中所包含的一个小的反响。六十年代文学批评家欧文·豪、哈里·莱文、伊哈布·哈桑等人使用过这个术语,也仅是笼统地指五十年代..

颓废主义

颓废主义 : 或称颓废派,源自拉丁文Decadentia,本义是堕落、颓废。颓废主义是19世纪下半叶欧洲的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对资本主义社会表示不满而又无力反抗所产生的苦闷彷徨情绪在文艺领域中的反映。最早表现在法国..

日本民主主义文学运动

日本自然主义文学

日本自然主义文学 : 日本近代文学的一个重要流派,指20世纪初在"自然主义文学运动"中出现的一群作家的创作,主要限于小说。作家有岛崎藤村、田山花袋、德田秋声、岩野泡鸣、正宗白鸟等人。   日本自然主义文学..

结构主义

结构主义 : 20世纪50年代以后在人文科学的某些领域──语言学、人类学、哲学、心理学、文艺学等学科中流行的一种认识事物、研究事物的新倾向。结构主义是一种方法,不是一门哲学。它认为每门学科、每件事物都..

真实主义

真实主义 : 19世纪末意大利的一个文学流派。它属于批判现实主义的范畴,受到法国自然主义的影响。真实主义的代表人物是小说家乔万尼·维尔加(1840~1922)和文艺理论家路易吉·卡普安纳(1839~1915)。   19世纪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