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特之两端,各有有恐

对特之两端,各有有恐:【对特之两端,各有有恐】说明美与丑(恶)在一定的条件下互相联系、互相对立、相互转化的辩证关系。
清代叶燮《原诗》外篇:“陈熟、生新,二者于义为对待。
对待之义,自太极生两仪以后,无事无物不然:日月、寒暑、昼夜,以及人事之万有一一生死、贵贱、贫富、高卑、上下、长短、远近、新旧、大小、香臭、深浅、明暗,种种两端,不可枚举。
大约对待之两端,各有美有恶,非美恶有所偏于一者也。
其间惟生死、贵贱、贫寓、香臭,人街美生而恶死,美香而恶奥,美富贵而恶贫贱。
然逢、比之尽忠,死钢尝不美?.江总之白首,生何尝不恶?幽兰得粪而肥,奥以成美;海木生香则藝,香反为恶。
寓贵有时而可恶,贫贱有时而见美,尤易以明。
即庄生所云‘其成也毁,其毁也成’之义。
”所谓“对待之两端”,是指矛盾着的两个方面。
所谓“对待之义”,即是指矛盾着的两个方面的存在是个普遍现象,而且自有天地(太极生两仪)以来,就存在于各种各样的事物之中。
正如毛泽东所揭示的:“对立统--规律是宇宙的根本规律。
这个规律,不论在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们的思想中,都是普遍存在的。
矛盾着的对立面又统一、又斗争,由此推动事物的运动和变化。
”(《关于年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叶變有关美恶的论述,比他的前人是大有进步的。
他的前人老子只是说“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老子》二章),提出美恶相依;孟子也只是说“西子蒙不洁,则人皆掩鼻而过之;虽有恶人,斋戒沐浴,则可以袍上帝。
”(《孟子·离娄章句下》)初步认识到美丑的相对性,而且在一-定的条件下美与丑可互相转化,即所谓美人西施蒙受不洁之物,则可变成臭不可闻的丑人,而丑人弄得很清洁以后,则可变成美人。
叶燮既看到美恶矛盾的普遍性、绝对性,又看到它们的特殊性、相对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
例如“人皆美生而恶死”,这具有普遍性、绝对性;然而,关龙逢极谏夏桀,反对营建酒池槽丘,到囚禁杀害;比于犯颜直谏,反对商纣淫乱,到剖心而亡。
他们虽死,但死得壮美,南朝江总为臣不持政务,至使君臣昏乱而亡国,虽活到七十六岁,但生而则丑。
这又具有特殊性、相对性,

为您推荐

质美

质美:【质美】指内容本质的美。 北齐刘昼《刘子·高苑》,“画以摹形,故先质后文,言以写情,故先实后辩。 无质而文,则画非形也:不实方辩,则言非情也。 红黛饰容,欲以为艳,而动月者稀;挥弦繁弄,欲以为悲,而惊耳者寡;由于质不美也。 质..

于物用有宜,不计丑与妍

于物用有宜,不计丑与妍:【于物用有宜,不计丑与妍】说明事物不管美、丑,只要有用即可。 这是狭的功利主义的观点。 宋欧阳修《欧阳文忠公文集》卷五十二《古瓦砚》:“砖瓦贱微物广得厕笔墨伺;于物用有宜,不计丑与妍。 金非不..

自然之美

自然之美:【自然之美】古近代美学范畴,涵义较今天所说的“自然美”为宽泛,火约在以下几种意义上被使用着。 当,指与社会美、艺术美相对应的一种美的形态,即山川日月、草木鸟兽等非人创造的自然事物之美。 蔡元培云:无论四言..

高美

美事召美类,恶事召恶类

美事召美类,恶事召恶类:【美事召美类,恶事召恶类】指主体情感同外界事物有同形同构关系。 美与美相应,恶与恶相应。 汉董仲舒《春秋繁露·同类相动》:“今平地注水,去燥就湿;均薪施火,去湿就燥。 百物其去所与异,而从其所与同..

文章之美

文章之美:【文章之美】指运用具有一定文采的语宫来创造形象以反映社会生活和表达情意的文学作品,有着悦目娱心的美感力量。 《宋书》卷六十七《谢灵运传》:“灵运少好学,博览群书,文章之美,江左奠逮。 ……每有一诗,至都邑,贵..

内美

内美:【内美】与“外美”相对,指内容美或内在本质美。 屈原《离骚》:“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近人王国维移用于评论作家作品,他在《人间词话删稿》中说:““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 '文字之事,于此二者,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