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貌取神:【遗貌取神】关于艺术创作要强调神似的一种见解。
清天国山樵《儒林外大新评》;“《外史》用笔实不离《水传》、《金瓶梅》范围,魄力则不及远甚,然描写世事,实情实理,不必指其人,而遗貌取神,皆酬接中所频见,可以镜人,可以自镜。
”这里的“遗貌取神”,即抛弃生活中的表面观象,抓住生活的本质特征。
《儒林外史》塑造人物形象,符合生活的情理,又不同于生活,达到了“遗貌取神”的境地。
这里所说的“遗貌取神”,与明代隆倡导的“脱落皮毛,烩养神骨”,一脉相承。
居隆说:“为文不饮字句剿,优孟古人,好临境言情,近于议论,把握住则不失唐体,否则流于宋调,此写情难于景也,中唐人渐有之。
冬夜园亭具樽俎,延社中词流,时庭雪锆目,梅月向人,清景可爱,模写似易,如各赋一联,拟摩诸有声之画,其不雷同而超绝者,谅不多见,此点景难于情也,惟盛唐人得之。
'”具体的情况不同,点景写情的难易亦不同。
从唐代诗歌创作来看,要避免言情流于枯燥无味的议论,就需在议论中带有情韵,或者借过托物而言俏;要避免点景的雷同,就要从人取景,因情写景,别出心裁。
点景点得妙,点得活,就可以为写情提供一个良好的基础。
而写情有了点染的景物作依托,也就免于空泛。
为您推荐
以乐景写,以哀景写乐:【以乐景写,以哀景写乐】这揭示出写景抒情中相反相成的艺术辩证法。
清王夫之《姜斋诗语》:“‘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露靠。
’以乐景写袋,以哀景写乐,·-倍增其哀乐。
”所引的诗,出肖《诗经·..
融景入情:【融景入情】这是从写景的角度提出的要求。
“融情人景”则是从写情的角度提出的要求。
两者都要求情景交融,但足显现出米的艺术风格却有不同。
清周济《介存斋论词杂著》,“者卿熔情入景,故淡远;方回熔景入情,故..
各递其性:【各递其性】指出文学作品中描写的即使是似乎超尘脱俗的人物,也有普通人的性格,并遵循生活的逻辑,写出他们的个性来。
清侯定超《绿野仙序》,“然则圣神贤人,其无酒色财气乎?日非也。
夫圣神贤人,一喜一怒,必与民同..
书贵入神:【书贵入神】这是强调书法艺术要融入精神个性,体现一定的笔情墨趣。
清刘熙载《艺概·书概》:“学书通于学仙,炼神最上,炼气次之,炼形又次之。
”“书贵入神,而有我神他神之别。
入他神者,我化为古也,入我神者,古化为..
彼知旗美,而不知陕之所以典:【彼知旗美,而不知陕之所以典】说明从事审美创造必须懂得美的实质及其规律。
《庄子·天运》:“故西施病心而膜其里,其里之丑人见之而美之,归亦捧心而膑其里。
其里之富人见之,坚闭门而不出;贫人见..
按实肖象易,凭塑构象难:【按实肖象易,凭塑构象难】关于创造艺术形象的见解。
清刘熙载《艺概·赋概》:“赋以象物,按实肖象易,凭用美感的差异性和外物荣枯与心境哀乐的子盾,“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亦可以使作品中的“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