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故为新,以俗为雅

以故为新,以俗为雅:【以故为新,以俗为雅】“故”与“新”相对,“俗”与“雅”相对。
在一定条件下,文学创作故可转化为新,俗可转化为雅。
宋苏轼《题柳子厚诗》:“诗须要有为而作。
用事当以故为新,以俗为雅。
好奇务新,乃诗之病。
柳子厚晚年诗极似陶渊明,知诗病者也:”这里是就用事而谈的,即选用平常的史事典故入诗,可以推陈出新,化俗为雅,但又不宜片面追求奇特深雅。
宋黄庭坚《再次韵杨明叔并序》:“盖以俗为雅,以散为新。
百战百胜,如孙吴之兵:棘端可以破,如甘蝇飞卫之射。
此诗人之寄也。
”宋葛立方《韵语阳秋》:“作诗贵雕琢,又畏有出痕;贵破的,又畏粘皮骨,此所以为难。
李商隐《神》诗云:‘动春何限叶,撼晓几多枝?'恨其有斧凿痕也。
石曼卿《梅》诗云:认桃无绿叶,辨杏有青枝。
'恨其粘皮骨也。
能脱此二病,始可以言诗矣。
刘梦得称白乐天诗云:‘郢人所祈无痕迹,仙人衣裳弃刀尺。
世人方内欲相从,行尽四维无处觅。
'若能如是,虽终日而鼻不伤,终日射而鸽必中,终日行于规矩之中,而其迹失尝滞也。
山谷尝与杨明叔论诗,以俗为雅,以故为新。
百战百胜,如吴孙之兵;棘端可以破铁,如甘蝇飞卫之射,捏聚放开在我掌握。
与刘所论,殆一辙矣。
”以上两家是就作品的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来谈的,但黄庭坚有理论与实践脱离之嫌,而葛立方看问题较为全面,并主张以俗为雅、以故为新要达到浑然天成的搅界为妙。
宋陈师道着重从语言方面谈问题,他在《后山诗话》中说:有好诗者,不用陈语常谈。
写投梅圣愈,答书图:‘子诗诚工,但未能以故为新,以俗为雅。
””宋罗大经《鹤林玉露》论述更为具体:“杨诚斋云:‘诗固有以俗为雅,然亦须经前辈熔化,乃可因承。
如李之“耐可”,杜之“遮莫”,唐人“里许”、“若签”之类是也,唐人寒食诗不敢用“饧”字,重九诗不敢用“糕”字,半山老八不改作梅花诗,彼固未敢轻引里门、田父,而坐之平王之子,卫侠之妻之侧也。
'余观杜陵诗亦有金篇用常俗语者,然不害其为超妙。
如云:‘--夜水高二尺强,数日不可更禁当。
南市津头有船卖,无钱即买系篱傍。
又云:江上被花恼不彻,无处告诉只颠狂。
走觅南邻爱酒伴,经句出饮独空床。
'又云:“夜来醉归冲虎过,昏黑家中已眠卧。
傍见北斗向江低,仰看明星当空大。
庭前把烛嗔两炬,峡口惊猿闻一个。
白头老罢舞复歌,杖囊不寐谁能那。
'是也。
杨诚斋多效此体,亦自痛快可喜。

为您推荐

心存耳想

心存耳想:【心存耳想】指作者在观察外物时,心中默记,限睛不离开外物形体而进行艺术想象。 宋沈括《梦溪笔谈·书画》记载宋迪和陈用之谈论绘画艺术经验:“陈用之善画,迪见其画山水.调用之曰:“汝画信工,但少天趣',用之深状其..

大巧若拙

大巧若拙:【大巧若拙】指最灵巧的就象处最笨拙的一样,借指审美过程中,最美的形象是通过朴实自然的方式表现出来的。 《老子·四十五章》:“大直着属,大巧若拙,大辩若讷。 ”老子的“大巧”不是指一般的聪明智慧之巧,这是人为..

肥痰各称,妍淡曲尽

肥痰各称,妍淡曲尽:【肥痰各称,妍淡曲尽】的特点被表现得很精确,具有一种和谐美。 宋吴可《荆溪林下偶谈》卷三:“四时异景,万卉殊态,乃见化工之妙;肥瘠各称,妍淡曲尽,乃见面工之妙,水心为诸人基志,廊庙者赫奕,谓“闽士指描写对象..

阴阳柔

虚实柜生

虚实柜生:【虚实柜生】①指艺术画面中实的部分和虚的部分,即有象有形的部分与无象无形的部分(或欣赏者由有象有形部分而联想、补充的部分),互相生发,构成一个更完整而神妙的形象体系和艺术意境。 清孟芥舟等评点《女仙外..

化俗为雅

化俗为雅:【化俗为雅】指文学创作中,在一定?条件下粗浅通俗可转化为文雅深致。 清黄图现《看山阁闲笔·文学部》,“元入白描,纯是口头言语,化俗为雅。 亦不宜过于高远,恐失词旨,又不可过于慨,恐类乎俚下之谈心。 ”结合元人的..

虚实柜间

虚实柜间:【虚实柜间】①说明生活基础与艺术虚构的辩证关系。 虚构人物形象要有一定的生活依据:有生活依据的人物形象也要经过虚构创造。 清金圣叹《第五才子书施耐庵水浒传》第二十六回总批:“张青述鲁达被毒下,忽然又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