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因质立,质资文

文因质立,质资文:【文因质立,质资文】揭示文学作品内容与形式相互依存的辩证关系,说明形式因内容而确立,内容凭借形式来表现。
清王夫之说:“文因质立,质资文宣,衰王之由,何关于此,齐梁之病,正苦体局束而气不昌尔。
文者气之用,气不昌则更无文。
顾昌气者;非引之荒大,出之骚戾也。
行于荣卫之中,不见其条理,而自不相失。
荷顺以动,何患乎窒。
故有文采烟煌而经纬适,文情惊而纲维调。
”(《古诗评选》卷五萧子良《登山雷居士精舍同沈右卫过刘先生墓下作》)这里的“文采”指文章辞采,因“质”而存的“文采”要混煌(灿烂明朗),“文情”指文章的思想感情,因“文”而得到表现的“文情”要惊阵(奋发活跃)。
[以整见,以散入妙1整与散相对,说明行文的整齐与散落各有奇妙。
清金圣叹《水浒传》第四十四回圆前总评,“王婆十分砑光,以整见奇:石秀十分瞧料,以散入妙。
悉是绝世文字。
”这里所说的整与散,跟宋李書卿《文章精义》中说的“文字须有数行不整齐处,须有数行整齐处”,一脉相承。
散整相间,可使行文生动活泼,避免呆滞板结。
正因为如此,清刘大櫆《论文偶记》提出:“文贵参差。
天之生物,无一无偶,而无一齐者。
故殿排比之文,亦以随势曲注为佳。
好文字与俗下文字相反;如行道者,一东一西,愈远则愈。
一欲巧、-欲硬;一歆肥,一欲瘦,一欲浓,日‘秀而不实’。
晚唐诗失之太巧,只务外华,而气弱格卑,流为词体耳。
又子由《叙陶》诗‘外枯中膏,质而实绮,瘤而实腴’,乃是叙意在内者也,”“凡文章先华丽而后平淡,如四时之序,方春则华丽,夏则茂实,秋冬则收敛,若外枯中膏者是也,盖华丽茂实已在其中矣。
”认为文学作品“秀而不实”则无味,是不好的;“中边皆甜”、或“外枯中膏”的作品则是好的。
主张文学作品“当以意为主,辅之以华丽”,力求丰厚的内容与华美的形式的高度统~,“中边皆甜”,即从内容到形式整体都甜美。
这就丰富了苏轼的美学观点。

为您推荐

俗写雅

俗写雅:【俗写雅】指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借用浅俗诙谐的东西,写出典雅庄黛的作品。 清刘熙载《艺概·词曲概》,“《魏书·胡叟传》云:‘既善为典雅之词,又工为鄙俗之句。 ’余变换其义以论曲,以为其妙在借俗写雅,面子疑于放倒..

于无文字中著文字

于无文字中著文字:【于无文字中著文字】说明人物形象塑造过程中“有无相生”的道理。 在不用文字正面描写主要对象的地方,即用旁衬的手法着力描绘,从侧面表现。 清蔡元放《水浒后传读法》:“有烘云托月法:燕青之与卢俊义是..

淡中版美丽,虚处著工夫

淡中版美丽,虚处著工夫:【淡中版美丽,虚处著工夫】指作家善于在平淡之木蕴藏着深厚的美的内容,又善于寓实于虚,于虚处见精神。 清薛雪《一飘诗话》“‘淡中藏美丽,處处见工夫。 ’方處谷语也,似乎识得诗中甘苦,何以《滴奎律髓..

外枯而中膏,似道而实美

贵远不贵近,贵淡不贵浓

贵远不贵近,贵淡不贵浓:【贵远不贵近,贵淡不贵浓】崇尚诗意淡远的一种审美观点,认为浅近不如深远,繁浓不如简淡。 明李东阳《麓堂诗话》“诗贵意,意贵远不贵近,贵淡不贵浓。 浓而近者易识,淡而远者难知。 如杜子美‘钓帘宿鹭..

曲商有直体,直而有致

曲商有直体,直而有致:【曲商有直体,直而有致】说明作品内容的艺术表现是曲中有直,直点有曲。 清刘熙载《艺概·书概》:“书要曲而有直体,直而有曲致。 岩驰而不严,剽而不留,则其所调曲直者误矣。 ”这是论书法艺术,却又是继承..

冲淡

冲淡:【冲淡】指冲和平淡的艺术风格,表现出柔美,秀美的市美特征。 “冲淡”与“平淡”意近,与“纤秾”相对。 唐司空图《二十四诗品》将“冲淡”列为其中--品。 他描绘“冲淡”的表现形态和特征为:“素处以默,妙机其微。 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