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骨:【风骨】由“风”与“骨”组成的一个概念:为古代美学和文艺理论的一个重要范畴。
因论及的范围、对象和论者的审美观不同,其具体所指,时有变化。
①最早用以品评人物,指人物的风采骨相,成非凡的风采气骨。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轻诋》,“旧目韩康伯,将肘无风骨。
”注引《说林》:“范启云:韩康伯似肉鸭。
”“肉鸭”喻“无风骨”,形容人物面目呆,缺乏健美的风采骨相。
梁沈约《宋书·武帝纪》:“(刘裕)及长,身长七尺六寸,风骨奇特,家贫有大忠,不治廉刚,”说刘浴的风来气骨与众不同,寄考非凡。
后人继续沿用“风骨”这概念品评人物的精神气度。
清潘德舆《养一斋诗话》卷六:“李西涯《花将军歌》,纵横激壮,音节入神,真得行之奥,尤妙后“帝呼花云儿,风知花云:手摩置泣复叹,云汝不死犹儿存,儿年十五它万户,九原再古王恩'数句蒙叵健,面面恳到,兴有《史记》、《汉书》笔力,所作论史乐府,转不逮此。
”动而又有骨力,具有风骨美。
南朝齐诚赫《古画品录·第一品·曹不兴》:②指所描绘的艺术形象,气韵生“不兴之迹,殆奠复传,唯秘阁之内-·戈而已,观具风骨,名岂虚哉!”这是最早将“风情”这概念用于文艺领,对后世颇有影响。
唐彦《后果,则集翰林;采乏风骨,则雉窜文囿。
唯藻耀而高翔,固文章之鸣凤也。
”对此,近人黄伲在《文心雕龙札记》解释道:“风骨,二者皆假于物以为喻,文之有意,所以宜达思理,纲维全篇,之于物,则犹风也。
文之有辞,所以撼写中怀,显明条贯,之于物,则犹骨也。
必知风即文意,骨即文辞,然后不蹈空虚之弊。
或者舍辞意面别求风骨,之愈高,即之愈渺,彦和本意不如此也。
"认为风即文意,骨即文辞。
这对“风”与“骨”的含义分别作了解释。
而由“风”与“骨”合成的“风骨”,其含义并不仅仅如此,而是对文学作品提出了很高的审美要求,强调必须用精当的文矿表现出深厚的思想感情,既不能“风骨乏采”,也不能“采乏风情”。
唯其如此,才能实现“刚健既实,辉光乃新”,使作品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刘勰的风骨论,对后世很有影响。
清尚乔《三家诗话》:“刘彦和有言:‘采乏风骨,则雉窜文;风骨泛采,則鸷集翰林。
唯藻耀而高翔,乃文笔之鸣凤。
'今观三家之诗,袁、赵似“雉窜文',蒋似‘鸷集翰林’。
至“文笔鸣凤',则自曹子建、李、杜、韩、苏之外,唯遗山、青丘差堪接武。
而苕山乃云‘凤凰好文章,鹗吾何取',恐犹未能践此语。
④指作家作品的艺术风格,是作品的内容与形式相续合而体现出来的总特色。
北齐魏收《魏书·祖莹传》;“莹以文学见重,“常语人云,,‘文章当自成机杼,成一家风骨,何能共人同生活也,”所谓“成一家风骨”,即不苟同于人。
明费经虞《雅伦肉序》“古人风骨不可强商,施远致宏词,通微涵妙,各有其本别为标目,故序品衡为第九。
”又《雅伦·品衡》:“唐司空表圣以一家有一家风骨,乃立二十四品以总摄之。
盖正变俱采,大小兼收,可谓尽善矣。
然有孤行者,有通用者,犹当议焉,其:雄浑、冲淡、纤秾、高古、典雅、绮丽、自然、豪放、疏野、飘逸,各立一门,如洗炼、含蓄、精神、实境、超诣、流动、形容、悲溉之类,则来可专立也。
雄浑有雄浑之洗炼,冲淡有冲淡之洗炼:纤秋有纤被之含蓄,高古有高古之含蓄;典雅有典雅之精神,绮丽有绮丽之精神也。
又劲健沈著不外雄浑,缜密不外典雅,委曲不外含蓄,滴绮旷达不外豪放”,风骨即风格,是作家创作个性在作品中的具体表现。
创作个性有其相对的差异性和稳定性,因而不可强求其同。
司空图对艺术风格的分类,颇有见地。
明胡应麟《诗薮》内篇卷四:“钱刘诸子排律,虽时见天越,然或句格偏枯,或音调弱,初唐鸿丽气象,无复存者。
独杨巨漂《圣寿无疆词》十首,典赡精工,庄严律切,大有沈、宋风骨,第每篇不过六韵。
要之中唐诸作,比最杰然。
”清余成教《石园诗话》卷二“杨景山(巨源)《春日奉献圣寿无疆词十首》,胡元瑞(应麟)谓其‘典雅精工,庄严律切,有沈、宋风衡,中唐诸作,此最杰然。
.'愚谓十首虽气象鸿丽,不词意多更,不如《上对侍中》、《和吕舍人》二首,体律务实,声的铿锵,对伙天成,无不谐适也。
”以上所说的风膏,均指风格。
③情感体现为风,思想体观内骨,着重指作品思想感情所产生的惑人力量。
宋蔡梦弼《杜二部草堂诗话》卷一引王彦辅《诗话》云:“唐兴,陈隋之遗风,浮靡相矜,莫崇理致。
开元之间,去雕琢,黜浮华,稍裁以雅正。
虽缔句绘章,人既一概,各争所长。
如大羹玄酒者,薄滋味;如孤峰绝岸者,骇廊庙:华可爱者,乏风国:烂然可珍者,多粘缺。
”文采艳丽决乏致,因而缺乏风骨。
清沈德潜《说诗语》卷上:“北朝词人,时清响。
庚子山才华富有、悲感之篇,常见风骨。
尔时徐、庾并名,恐学穆华词,瞠采其后矣。
”因诗中有强烈的悲愤之感,而常见风骨。
清翁方纲《石洲诗话》卷五:“蜕菴、玩斋、易之诸什,皆具有风骨,非漫为彩色者。
置诸马伯席、揭曼硕诸公间,正向未肯多让。
”又说:“长沙陈志同歌行,如《赵子昂画马歌》、《方歌》、《万里行》诸篇,联寄磊落,在元人诸名家中,卓然有风骨,不徒以金粉竞丽者。
”将“风骨”与“金粉”、“彩色”相对,显然是指情思抒写得挺拔有力。
与此相类似的是,清贸裳《载酒园诗话又编》,“近世李攀龙独选第二首,《诗归》曰:《出寒》前后,于鳞独收此首,孟浪之极,应为“落日照大旗”等句,与之相近耳。
盖亦悦其声响,而风骨成未之知也。
’然其所选亦删去第一第三,则伯敬所赏亦仅在风骨,非以意逆志之解。
但其评前篇未首日:出门激烈,致此敦厚。
出门是士卒气象:至“杀人亦有限”、“一胜何足论”“众人贵苟得”等语,便是大将军气象矣。
’此论却高。
”将“声响”与“风情”相对。
清毛先舒《诗辩坻》卷第四:“追成、弘之际,李何崛兴,号称复古,而中原数子,鳞集仰流,又因以雕润辞华,恢典制,鸿篇缛彩,盖斌斌焉。
及其敝也,庞丽古事,汇没胸情,以方幅弹缓为冠裳,以肤缀貌为风骨,剿说雷同,坠于浮滥,已运丁良,势值宋会。
”“肤貌”与“风骨”相对。
以上各个对比,都说明“风骨”是具有内的感人力量。
④指语言运用所造成的峥嵘挺拔的气势和力量。
宋周紫芝《竹坡诗语》,“诗人造语用字,有著意道处,往往颇露风骨。
如滕元发《月波楼诗》“野色更无山隔断,天光直与水相迷’是也。
只一‘直’字,便是著力道处,不惟语稍峥嵘,兼亦近俗。
何不云‘野色更无山隔断,天光自与水相连’为微有蕴藉?然非知之者不足以语此。
”认为“頗露风骨”远胜“微有蕴藉”。
(⑦指作品中的艺术形象所透露出来的虎虎有生气的刚健精神或宏伟气魄。
清延君寿《老生常谈》,“好作语,自是不可,然人品则不关系乎此。
韩为人,有《唐书》可按,可以作《香夜》语短之耶1其《安贫》旬云:‘谋身拙为安蛇足,报国危曾捋虎须。
’至今读之,犹有生气。
再如罗昭谏一辈人,劝钱讨梁,堂堂正正,岂词华之士所能及!其形于文字之间,风骨亦自可见。
《夜泊注口》云:‘秋凉雾露侵灯下,夜静鱼龙逼岸行。
’亦非晚唐靡靡之响。
”⑧与纤骑、委婉、缠绵的文风相对,指作品内蕴的深博、峻拔、雄劲。
明胡应麟《诗薮》内编卷二:“仲默云:‘右丞他诗甚长,独古作不逮。
”读其集,大篇句语俊拔,殊乏完章;小富结构清新,所少风骨。
孟吾言秀雅不及王,而闲澹颇自成。
”明王世贞《艺苑厄言》卷四,“《连昌宫辞》似胜《长恨》,非谓议论也,《连昌》有风骨耳。
”元的《连宫辞》不如白居易的《长恨歌》流行,但诗中的形象鲜明,语言丰富生动,叙事有层次,而且波澜起伏,显示了作者较有气魄的笔力和成熟的技巧,因而被称为有风骨。
清沈德潜《说诗语》:“江西派,黄鲁直太生,陈无已太直,皆学杜而宋哓其者。
然神理決来,风独行。
南渡以下,范石湖变为恬缛,杨诚斋、郑德源变为谐俗,刘潜夫、方巨山之流,变为纤小;而四灵’诸公之体,方幅狭隘,令人一览易尽,亦为不善变矣。
”近人曾国藩《圣哲画像记》;“东汉以还,淹雅无惭于古,而风骨少隕矣。
”着重指作品的内容具有一定的骨力。
明胡应麟《诗薮》内编卷三:“《易水歌》仅十数育,而凄婉激烈,风骨悄景,种和兵备。
瓦干载而下,复欲二语,不可得。
”清沈德潜《说诗晔语》,“朱子(熹)五言,不必崭绝凌厉,而意趣风骨自见,知为德人之音。
”@指作品中所表现出来的作者的气付、节操。
宋刘克庄《后村诗话》前集卷:“亡友临川曾景建,博学强记,无所不通。
工诗,有《金陵百咏》。
《同泰寺》云:‘此身终属候丞相,谁办金钱赎帝归。
'《澄心堂纸》云:‘一幅降笺安用许,价高缘写宋文章。
'《荆公书堂》云,‘愁杀天津桥上客,杜B声里两眉攒。
’皆峭拔有风情。
共少作云,‘九十日春晴意少,一千年事乱时多。
’佳句也。
”清乔亿《剑溪说诗》卷上:“景阳居移浊之世,与兄孟阳各保清节,其先见殆不减江东步兵也。
读《咏史》、《杂诗》等篇,微言妙绪,超出潘、陆诸公之上,论者尚以乏风骨小之歲!”
- 欢迎来到文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