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慨

悲慨:【悲慨】指悲壮慷慨的艺术风格,表现出壮美、崇高的审美特征。
唐司空图《二十四诗品》描绘“悲慨”的表形态和审美特征为:“大风卷水,林木为摧。
适苦欲死,招憩不来。
百岁如流,富贵冷灰。
大道日丧,若为雄才。
壮士拂剑,浩然弥哀。
萧萧落叶,漏雨苍苔。
”在一派悲凉苦涩的氛围中表现出志士的浩然意气和慷慨激情。
杨延芝《诗品浅解》释“悲慨”为“悲痛慨叹。
”郭绍虞《诗品集解》:“但起处‘大风卷水,林木为摧犹是一种悲壮景象。
慨当以慷,不妨长歌当哭。
”可见,“悲慨”与“悲壮”相近,重点在“悲”,只有“悲”才能“慨”,只有“悲”才能奠定文气风格,从而表现出审美特质,给人以悲壮,激昂的审美享受。
历代文论家美学家以“悲慨”论述作家作品风格,落脚点亦在“悲”上。
汉代王逸《九思章句自序》,“读《离骚》《九章》之文,莫不沧然心为悲感,高其节行,妙其丽雅。
”杜描写陈子昂为:“悲风为我起,激烈伤雄才。
”(《冬到金华山观因得故拾遗陈公学堂遗迹》)宋代严羽《沧浪诗话》:“高岑之诗悲壮,读之使人感慨。
”明代王世贞《艺苑厄言》,“曹公莽葬,古直悲凉。
”明代唇隆《文论》:“述边塞征戍之情,则凄惋悲壮;畅离别羁旅之怀,则沉痛感慨。
”刘克庄《后村大全集》,“其感慨者可虫而泣。
”主要流向之一。
司马迁《史记·太史公自序》,“发愤之所为作”,一直成为中国古代现实主义的优秀传统。
原、曹操、阮籍、鲍照、高适、岑参、陆游、辛弃疾等作家,均以“悲慨”为其作品的主要风格。
如屈原:“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离骚》)陈子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登幽州台歌》)李白:“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
”(《行路难》)杜甫:滚滚来。
”《《登高》)柳宗元:“城上高楼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
”(《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刺史》)等等,他们的作品中都富有“悲慨”的特色。

为您推荐

凝:【凝】常指泽厚沉重的艺术风格,它与“雄浑”、“沉著”等风格相关,与“浮浅”、“虚华”、“轻率”相对,表现为壮美、阳刚之美的审美特征。 重者一格。 ”因此,“凝重”主要指内容的充实丰满,气格的浑厚博大,意境的深远浓..

风度

风度:【风度】这是一个初用来品人,后来亦用于品文的概念。 词如何乃有风度?答:自养出,非由学出。 问,如何乃为有养?答,自兽葆吾本有之清气始。 问:清气如何善葆?答,花中疏梅、文杏,亦复托根尘世,甚且断井、颓垣,乃至摧残为红雨,犹..

婉转

婉转:【婉转】常指流畅圆润,温和委婉的艺术风格,表现为秀美,柔美的审美特征。 “婉转”与“婉约”相近,其特征多与唐司空图《二十四诗品》中的“委曲”相关。 因此,“婉转”又含婉曲之意。 其首先要求字顺句畅,意明境清。 明..

悲壮

文骨

文骨:【文骨】与华丽的语言形式相对,指能支撑全篇的思想内容的感人力量。 梁刘勰《文心雕龙·议对》,“然仲瑷博古,而铨贯有叙;长识治,而属辞枝繁;及陆机断议,亦有锋颖,而肤辞弗剪,颇暴文骨:亦各有美,风格存焉。 ”语言美面有风格..

骨格

骨格:【骨格】与风采韵致相对,着重指作品中的思想感情所赖以体现的骨体品格。 明胡应麟《诗薮》内编卷三,“五官古,先熟读《国风》、《离骚》,源流洞彻。 乃尽取两汉杂诗,陈正企集,及子想、公干、仲佳者,枕藉讽咏,功深日远,神动..

真率

真率:【真率】常指真实爽快的艺术风格,同“委曲”、“缠绵”、“朦胧”相对;与“自然”、“洗炼”相近,表现出自然美的审美特质。 清代况周颐《风试谱》卷一将“真率”与“直率”作了区分。 “诗笔固不宜直率,尤切忌刻意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