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山先兼:【未山先兼】这是园林艺术中造假山的一个原则,即寓全(山)于不全(山蓝)之中,求神似而不求形似,通过有限的局部的山麓艺术形象,能让人有涉身大山之中的感受。
明计成《园冶·报山》,“深意画图,余情丘;未山先慧,自然地势之嶙罐:构土成冈,实在石形之巧拙;宜台宜榭,邀月招云:成径成蹊,寻花问柳。
”所提到的“夫山先麓”原则,是有其生活根据的,因为人们在一定的空间距离和高度上,就可以获得对自然山林总体形象的感受。
而在造假山时,只要在山上以及登山途中布置台、榭、月、云、径、蹊、花、柳等,尤其要创造山石块嶙,山势陡峭,古树参天的景观,那就会使人们从近赏其质的局部景观中联想到整个山林的体势。
清代吴伟业在《梅村家藏》卷五十二中为叠山能手张南垣作传,概括出张南恒叠山主张:“惟夫平冈小坂,陵阜陂,版筑之功可计以就,然后错之以石,荟置其间,以短垣,翳以密徹,若似乎奇峰绝蟑,累累乎外,而人或见之也。
其石脉之所奔注,伏而起,突而怒,为狮蹲,为兽握,日鼻含,呀牙错,距跃决林、犯轩楹而不去,若似乎处大山之麓,截溪断谷,私此数数石者为吾有也,雕楹,改为青扉白屋。
树取其不凋者,松杉桧柏,杂植成林;石取其易致者,太湖尧峰,随意布置,有林泉之美,无登顿之劳,不亦可乎?”张南的园林艺术实践与计成主张的“未山先”是一脉相承的。
这种艺术方法,要求对自然山林进行高度的艺术加工和概括,以山能表现全山,以有限的景物让人有“余情丘壑”之感,即景有限而意无穷。
为您推荐
石狮:【石狮】石刻之狮。
在古代,石狮多置于富殿、富衙和陵熟左右两侧。
左名抵,右名艳。
其中以酸墓雕绑群中历代俑以秦陵兵马俑成就最大,最有代表性。
现已出土的兵马共三干余件,包含有马俑、骑兵倆、步兵俑三大类,是当时..
山石之美,俱在透漏:【山石之美,俱在透漏】说明在园林艺术中要把山石设置得精美,须在透、漏、瘦三方面下功夫。
清代李渔《闲情偶寄·居室部》,“言山石之飞泉亭不仅为人们欣数瀑布提供了最佳观察点,而且使主体情感处于由状..
雕文刻钱:【雕文刻钱】雕刻彩饰的审美创造活动。
《六韬·文韬·上贤》,“为雕文刻镂,技巧华饰,而伤农事,王者必禁之。
”《汉书·景帝纪》后二年诏:“雕文刻镂,伤农事者也。
”以上看法,显然与墨子的“非乐”思想相通。
《墨..
钢鼓:【钢鼓】中国古代南方的一种打击乐器,少数民族民间较常用。
《后汉书》卷二四《马援传》:“于交趾得骆越钢鼓,乃为马式。
”唐代白居易诗:“玉螺一吹椎翻耸,铜鼓干击纹身蹈”,形象地描绘了少数民族伴歌舞的情形。
代范..
铸金:【铸金】熔金属成物的审美创造。
《考工记·桌氏》:“凡铸金之状:金与锡,黑浊之气竭,黄白次之:黄白之气竭,青白次之:青白之气竭,青气次之,然后可铸也,”记载铸金之状,描述了钢和锡在高温下逐步纯化,最后杂质去尽,进入模式,成为..
之胜:【之胜】指明园林的优美,在于兼备多种逸趣、韵味。
明震中道《珂雪斋文集》卷十二《书灵宝许金吾先园图后》:“闻喜李文叔白:园之胜,不能兼者六。
务宏大者,鲜幽邃;人力胜者,少苍古;多泉水者,艰眺望。
惟斐晋公湖园兼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