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印

泰印:【泰印】指流行于战国末期到西汉早期的印章。
这一时期,是书体实现了由商周“籀书”演变为“篆书”的时期,给印章的发展开拓了一个新的天地,印文多用篆书,方圆兼备,苍劲严谨。
秦印在形体上,官印稍大,多为四方形,一般2一8厘米见方,有鼻钮,白文居多,带有田字界框,印文圆润苍,严谨稳露,规整精妙。
较小之印,朱文和白文兼有,所用印文字体尚保留古文之遗意,多为秦末统一文宇之前的私印,俗称“周券小玺”,字体完美秀丽,笔势圆润挺拔,结构舒展奇崛,布局自然得体。
秦印中还流行着一种带日字界框的直长方形印,印文与官印相近,多为下级官员使用,其形约为正方官印之半,故名“半通印”,多为白文,疏密有敷,质朴大方,生动自然。
另外,秦印中还开始出现了以成语为文字内容入印的现象,打破了其以前印章单一以姓名为文字内容入印的周限,成为我国印章内容具有思想意识形态特点的开端,为后世篆刻家所取法。
[镶书】汉字古代书体之一。
广义包括隶书以前的所有书体;狭义则为大篆和小篆的统称。
大篆主要指甲骨文、金文、石鼓文等;小篆指秦始皇统一天下文字而命李斯所制之书体。
甲骨文是殷、周时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亦称龟甲文、卜辞、贞卜文字、契文、股契等,是我国最早的文字实证,其造字原则基本上符合“六书”。
甲骨文以刀为笔,契刻在龟甲兽骨上,因而形成其独特的艺术风格,笔画瘦硬劲,平行规正,结构对称平衡、方正整齐,构成其古朴端严、庄肃穆的艺术风格。
近人郭沫若在《殷契萃编》自序中说,“卜辞契于龟骨,其契之精而字之美,每令开张数千载后人神往。
行之疏密,字之结构,回环照应,井井有条。
足知存世契文,实一代法书。
”截,自有奇采。
……当为书家第一法则也。
”石鼓文书法雄强深厚,朴茂然,从而形成其古朴庄重的艺术美。
小篆,亦称秦篆。
汉许慎《说文解字》云:“泰始皇帝初兼天下,丞.相李斯乃奏同之,罢其不与秦文合者。
斯作《苍颉篇》,中车府令赵高作《爱历篇》,太史令胡毋敬作《博学篇》,皆取史大篆,或颇省改,所谓‘小篆’者也。
”小篆的结体和用笔比其以前的字体更趋简化和线条化,形体也整齐匀称,表现出圆润婉通、均匀对称、平直劲健的艺术美,·对汉字的规范化有着重要的划时代意义。
唐奥《述书赋》云;“斯之法也,驰妙思而变古,立后学之宗祖。
如残雪滴溜,映朱槛而垂冰;蔓木含芳,贯绿林以直绳。
”清康有为《广艺舟双楫》亦云:“相斯之笔,画如铁石,体若飞动,为书家穿法。

为您推荐

墨法

墨法:【墨法】指绘画用墨的方法、技巧。 又称“墨”。 五代荆浩《笔法记》;“大画有六要,……六墨。 ”明沈周《论画》,“吴仲走得巨然笔意,墨法又能铁出其畦径……”。 黑墨是中国古代绘画的主色,具有重要的地位。 中国墨..

一笔书

一笔书:【一笔书】书法美学术语。 唐张怀《书断》卷上云:“伯英学、杜之法,温故知新,因而变之以成今草,转精其妙。 字之体势,一笔而成,偶有不连而血脉不断,及其连者,气候通其隔行。 惟子敬明其深旨,故行首之字,往往继前行之末。..

中规合矩,肥瘦相和

中规合矩,肥瘦相和:【中规合矩,肥瘦相和】说明书法艺术用笔应符合一定的规矩,追求中和之美。 梁武帝萧衍《答陶隐居论书》云:“夫运笔邪则无芒角执笔宽则书缓别,点掣短则法臃肿,点掣长则法离,画促则字势横,画疏则字形慢。 拘则..

工笔画

行处皆:留处行

行处皆:留处行:【行处皆:留处行】说明书法审美创造中“行”与“留”的辩证关系。 清代包世臣《艺舟双楫·述书中》云。 “余见六朝硬拓,行处皆留,留处皆行。 凡横、直平过之处,行处也,古人必步顿挫,不使率然径去,是行处皆留也..

设色

设色:【设色】指绘画着色方法、技巧。 又称“赋彩”。 《周礼·考工记》,“设色之工,面、績、钟、筐、慌。 ”中国古代绘画设色,不象西洋绘画那样强调光影、环境对物体色彩的影响和复杂变化。 而是讲究体现对象色彩本质的..

绮:【绮】是一种斜文织法的绢布。 它和锦、绫并称。 《释文·释采帛》,“绮,欹也,其文欹邪,不顺经纬之纵横也。 有杯文,形似杯也;有长命,其彩色相间,皆横终幅,此之谓也。 言长命者,服之使人长命,本造意之意也。 有棋文者,方文如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