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陵

    孙陵 :

山东黄县人。11岁随家迁往哈尔滨,13岁开始创作章回体长篇小说《虚生一年漂流记》并在《青岛时报》上连载。20世纪30年代,曾办《大同报·满洲新文坛》副刊。1935年写成小说《宝祥哥的胜利》,1936年6月发表在上海《文学》杂志第6卷第6号上,署名“梅陵”。同年,他离开东北到上海。1937年与杨朔一起创办北雁出版社。

全面抗战爆发后,经华北前线到延安,沿途目睹了战乱中流离失所的难民啼饥号寒的凄惨景象,也亲见无数热血青年为民族自救出生入死的悲壮。写了一系列的散文、报告文学,后取名《红豆》结集出版。

1939年以第五战区政治部设计委员会委员兼主任秘书和宣传部长的身份,出入枣阳、随县前线,目睹了国军将士骁勇善战、英武刚烈的悲壮情景,写成报告文学《突围记》,给后人留下抗战史上生动、精彩的真实画卷。报告文学集《边声》(后改名《从东北来》)根据东北人民抗日的故事写成,影响甚巨,推升了他在文坛的声望和知名度。不久来到桂林,开展大后方文化工作,还奉李宗仁之命,创办前线出版社,自任总编辑。另外主编杂志《笔部队》,主张“笔杆枪杆化”。

1948年11月由上海赴台湾。1949年任《民族报》副刊主编。1954年任高雄县立林园中学等学校教职。1971年在成舍我帮助下,到世界新闻专科学校教授《文学概论》。20世纪80年代初,辞去一切社会职务。

《大风雪》(四部)、《莽原》、《觉醒的人》等是他重要的长篇创作。短篇小说以《国境线上》《伙伴》《小歌女》等为代表,另有自传性作品《生命的自觉》。文坛实录《抗战前夕的上海文坛》《我熟识的三十年代作家》等,是研究中国现代文学的重要史料。1974年台湾智燕出版社出版的《孙陵自选集》对于研究孙陵和中国现代文学有重要参考价值。

为您推荐

孙俍工

孙俍工 : 湖南隆回人。幼年在家乡读书,17岁时受族人资助赴长沙求学。1916年中学毕业,考入北京高等师范国文部,并开始用笔名“俍工”发表作品。1920年大学毕业,回到湖南任长沙第一师范国文教员。曾与毛泽..

彭柏山

彭柏山 : 湖南茶陵彭家祠人。童年就读于本村私塾,12岁从茶陵县城高等小学毕业,15岁考取湖南长沙楚怡工业学校艺徒班学机械。1929年入上海劳动大学社会经济学系。在校期间,博览群书,钟情文学,热心社会活动..

王小逸

王小逸 : 上海南汇川沙人。1912年,还在上海东亚法科大学读书期间就已开始涉足文坛。他的第一部小说《痴情花》以自己同学的恋爱生活为材料,成功讲述了一对有情人终成眷属的故事,因而受到鼓舞。大学毕业..

张炎

穗青

穗青 : 湖南长沙人。因家贫,中学未读完即辍学。1936年在山西同蒲铁路当过站务员和车守。1937年担任同蒲和正太铁路职工抗日武装游击队干事。次年入第二战区民族革命大学学习,毕业后任民族革命通讯社记..

《中国的一日》

《中国的一日》 : 邹韬奋策划,茅盾主编,孔另境任助理编辑,编委包括王统照、陶行知、章乃器、傅东华等11人。上海生活书店1936年出版。收录各类文章469篇,计80余万字。1936年4月,生活书店的创办者邹韬奋受..

王志之

王志之 : 四川眉山人。逝世于吉林长春。因生长在“书香人家”,童年、少年入私塾读过四书五经,受到过良好的传统文化教育。1922年到成都上中学后目光为之一新,倾心于西方文学经典如《天方夜谭》及莎士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