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音乐

    道教音乐 : 道教音乐,是道教进行斋醮仪式等法事活动中使用的音乐。
道教是中国本土的宗教,其产生的时间大概是在东汉末年。道教音乐的使用大约开始于南北朝时期。据《魏书·释老志》记载,北魏明帝神瑞二年(415),寇谦之称于嵩山遇太上老君,授其天师之位,并赐《云中音诵新科经戒》,制定了《乐章诵戒新法》,遂产生了《华夏颂》《步虚辞》等最初的道乐音乐。所谓《华夏颂》,大约是在道教仪式开坛前行进中吟咏的一种音乐。《步虚辞》多是对神仙的颂赞之词,一般是五言、七言的诗歌,长短不拘,视法事的需要而定。“其章皆高仙上圣朝玄都玉京,飞巡虚空所讽咏,故曰步虚”(晁公武《郡斋读书志》),因其音乐若众仙缥缈行于虚空歌诵之音而得名,风格古雅。
唐代是道教音乐发展的鼎盛时期之一。唐高宗曾令宫内乐工制作道调。唐玄宗曾命道士、大臣献道曲,并亲自写作和教授道乐。《册府元龟》卷五十四记有“(天宝十年)四月,帝于道场亲教诸道士步虚声韵”的记载。
唐末五代时著名道士杜光庭集前代道教斋醮科仪之大成,编辑了《道门科范大全集》,道教的斋醮仪式得以进一步规范。这时的道乐已在单纯的打击乐器钟、磬、鼓等的基础上,增加了吹管和弹拨乐器。
宋代是道乐发展的另一重要时期,宋太宗、宋真宗、宋徽宗分别编写道乐,多达数十首,如《步虚辞》《散花词》《白鹤赞》《玉清乐》《太清乐》等。特别是宋徽宗好道,重用道士林灵素修改、增补道教斋醮仪式,颁《金篆灵宝道场仪轨》四百二十六部,并选全国宫观道士进京习道乐。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道乐总集《玉音法事》,就是在北宋时编纂的,它以曲线记谱收录了南北朝、隋唐以来的词章和宋真宗、宋徽宗所制的赞颂五十首。
元、明、清时期,道教音乐得到进一步发展。在民间,道乐与各地的地方曲调广泛融合,形成了各地不同的道乐风格。现在,许多著名的道观都有道乐团,不仅在法事活动中演奏,还参加一些文化交流表演的活动。
道教斋醮音乐有独唱(通常由高功、都讲担任)、齐唱、散板式吟唱和鼓乐、吹打乐以及合奏等多种形式。单纯的器乐形式常用于法事的开头、结尾、唱曲的过门以及队列变换、禹步(类似舞蹈的步法)等场面,声乐形式则是斋醮音乐的主要部分,其声乐体裁主要有“颂”“赞”“步虚”“偈”等格式。

为您推荐

中国现存最早的道教经书总集

中国现存最早的道教经书总集:是明代纂修的《正统通藏》和《万历续道藏》。我国汉代始有道教经籍,唐代已有我国最早的道教总集《开元道藏》,但已佚。《正统道藏》为明代的张宇初、张宇清编修,刊成于明英宗正统十年(1445)。..

中国最早的道教经籍

中国最早的道教经籍:《太平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道教经籍。作者不详,成书于汉代。该书内容庞杂,言及天地、阴阳、五行、干支、灾异、鬼神以及当时的社会状况等,主要是宣传宗教和封建伦理观念,是研究东汉社会情况和道教历史..

真大道教

真大道教: 原名“大道教”。金初刘德仁创立。此派以《老于》思想为基础,吸收儒释思想,制定教义与教规。主在教人清静无为,知足守贫,并忠君、孝亲、诚人,还以释之五戒律己化人。此外强调力耕而食,“其教以苦节危行为要,而不妄..

中国正统道教大辞典➀

道教与民间文学

道教与民间文学:道教源于我国古代巫术、战国时黄老之学及秦汉神仙方术,至今有2000多年的历史。在其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与民间文学有相互融合的现象。很多民间故事、传说受到道家思想的影响,其中数量最多的是具有道教色彩的..

道教美术

道教美术 : 将道教活动及其思想造型化的建筑、雕塑、绘画、书法和工艺美术,产生和发展于中国。道教渊源于中国原始社会的巫术、战国至秦汉时代的神仙方术和黄老道,形成于东汉张陵时,以后与儒学、佛教长期斗争..

中国道教建筑

中国道教建筑 : 中国道教供奉神像和进行宗教活动的庙宇。通常称为宫、观、庙。道教建筑主要是庙宇建筑组群,宋以后也有极少数的石窟和塔。由于祭祀名山大川、土地城隍等神祇的祠庙历来都由道士主持,所以许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