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音乐

    佛教音乐 : 佛教是起源于印度的宗教,但它的影响所及,几乎遍及全球。它自东汉末年传入中国以后,对中国的哲学、文学和艺术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在艺术上,它对中国文化影响最大的是绘画、雕塑和音乐。
佛教音乐多用在举行宗教仪式的时候,用以歌咏赞颂诸佛菩萨,称为“梵呗”。佛教传入中国以后,由于梵语和汉语的不同,使呗赞出现困难,于是就根据汉语的特点,吸收华夏的音乐素材,对佛乐进行改造,这样,就有了中国的佛教音乐。
传说最早制作佛乐的,是曹操的儿子、著名诗人曹植。晋刘敬叔《异苑》载:“陈思王曹植,字子建,尝登鱼山,闻崖岫有诵经声,即效而则之。今之梵唱,皆植依拟所造。”所以中国梵乐又称“鱼山梵唱”。
魏晋南北朝和唐、宋时期,佛教非常兴盛。南北朝时的梁武帝,不仅大宏佛法,而且亲自创作了《善哉》《大乐》《灭过恶》《除爱水》等十首佛曲,在宫廷中设“法乐童子伎”,使“童子倚歌梵呗”(《隋书·音乐志》)。他还首创了“无遮大会”和“盂兰盆会”,为佛教音乐的表演和传播提供了极好的机会。当时的寺院中,随时都是“歌声绕梁,舞袖徐转,丝管寥亮,谐妙入神”(《洛阳伽蓝记》)。唐、宋时期,佛教音乐更盛。唐代寺院为宣扬佛法,有定期的讲唱,特别是针对一般人的“俗讲”,影响非常之大。韩愈《华山女》诗说:“街东街西讲佛经,撞钟吹螺闹宫庭。”姚合《听僧去端讲经》诗更说:“远近持斋来谛听,酒坊鱼市尽无人。”几乎是达到了万人空巷的地步。当时最著名的俗讲僧人文溆讲经时,“听者填咽寺舍,瞻礼崇奉,呼为‘和尚’。教坊效其音调,以为歌曲”(唐赵磷《因话录》)。当时就已经有了《普光佛曲》《弥勒佛曲》《药师琉璃光佛曲》《释伽牟尼佛曲》《阿弥陀佛曲》《观音佛曲》和《四天王》《戒香》《定香》等佛曲。
从唐到明,佛教音乐不断吸收民间音乐的营养,使它得到空前的发展,并逐步完善,变得更加优美动听,也变得更加中国化。
佛教音乐是帮助僧众修行礼拜和向善男信女宣传佛法的。它的宗旨是“劝人为善”,就连一点也不懂佛教的人,也知道佛教所宣扬的“众生平等”“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等这些最简单的道理。佛教是主张“四大皆空”的,它修行的中心是“寂灭”,所以,用以宣扬佛法的佛乐,大都是恬静而平和的。从宗教的意义上说,它使你在宁静中领悟到禅的真谛;从功利的目的看,它使你心气平和、血脉畅达,收到强身健体的功效;从审美的角度讲,它使你在内心的观照神会中与大自然合为一体,得到极高的审美享受。

为您推荐

《佛教与中国文艺美学》

《佛教与中国文艺美学》:蒋述卓着。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2年11月版。17.5万字。共9章。分别论述佛家心性学说对中国文人创作心理的影响、佛教法身论对中国艺术传神论的影响、佛教禅宗对中国艺术独创论的影响、佛教禅学..

《唐音佛教辨思录》

《唐音佛教辨思录》:陈允吉着。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9月版。21万字。汇录作者关于佛教与唐代文学之关系的研究论文12篇。包括《论王维山水诗中的禅宗思想》、《略辨杜甫的禅学信仰》、《从〈欢喜国王缘〉变文看〈长恨..

《佛教与中国古典文学》

《佛教与中国古典文学》:陈洪着。天津人民出版社1992年12月版。17万字。分4部分:佛教与古典小说、佛教与中国诗歌、佛教与散文、佛教与戏剧。从佛学角度观照、研究中国古典文学,兼学术性和知识介绍于一体。从文学创作主..

《唐代文学与佛教》

《佛教与藏族文学》

《佛教与藏族文学》:丹珠昂奔着。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88年12月版。14.8万字。分9章,内容包括:佛教浸入前的藏族文学、佛教浸入藏族文学的历史原因、以佛教文学为主体的印度文学对藏文学的影响、藏族文学中的神佛宗教者形..

印度佛教最早的一部故事集

印度佛教最早的一部故事集:是古印度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约公元前565-前485)的《佛本生经》,又称《本生经》,属于经藏之《杂藏》(《小阿含》)。全书共有546个故事。实际上其编成年代,大部分韵文当不可早于公元前3世纪,而多数..

中国最早的佛教着作

中国最早的佛教着作:是东汉末牟融所着的《理惑论》,亦称《牟子理惑论》。(一作牟子博,讹传为牟融)。牟子,苍梧郡(今广西)人。全书37篇。内容是针对佛教传入中国后在社会上引起的种种反响、疑难,分别予以解答和反驳。文中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