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拟要策三则*

    续拟要策三则* : 是书刻既竣,自五月二十日后,又复昼夜霪雨。廿九三十至六月初三日,天虽晴霁而东南风大作,日长水七八寸及三四寸,总计较二十日前又增数尺。城中街衢亦多被淹,低区积水,已至丈余,一片汪洋,势难宣泄,实为从来未有之奇灾。今续拟要策三则,均极紧要,迫不可缓,束望勉力互劝行之。六月初五日又启。
一、荒民速宜赈济也。现在各乡草舍,为风浪冲塌大半。即未塌者,都似浮在水面之草堆。灾黎纷纷逃散,人心震恐,渐起抢劫之风。夫抢劫,不可纵也。而欲除暴安良,必须恩威并用,方可弭衅端而迓天和。其法莫如大绅富,各悟多财多累,首先慷慨凑捐,先行发赈一次,以安民心。徐俟国赈、官赈、民赈陆续接济,总须视三年倍加,穷民方可支持。至极贫之户,按图查明,各乡镇亟为另行募捐,分设粥厂以赈之。自后各乡如有领众肆行滋扰,立拿为首匪徒,照例严办。如是则贫者安,富者亦安,而阖境人民可期相安于无事矣。顷又得救荒辟谷神效方附刊于后,亦可参酌行之。 王氏《农书》云:辟谷之方,见于石刻。水旱虫荒,国家代有。甚则怀金立鹄,易子炊骸。为民父母者,不可不知此法也。昔晋惠帝永宁二年,黄门侍郎刘景先表奏:臣遇太白山隐民传济饥辟谷仙方,臣家大小七十余口,更不食别物。若不如斯,臣一家甘受刑戮。其方用大豆五斗,淘净蒸三遍去皮。用大麻子三斗,浸一宿,亦蒸三遍。令口开取仁,各捣为末。和捣作团,如拳大,入甑内蒸。从戌至子时止,寅时出甑,午时晒干为末。干服之,以饱为度,不得食一切物。第一顿得七日不饥,第二顿得四十九日不饥,第三顿得三百日不饥,第四顿得二千四百日不饥,更不必服,永不饥也。不问老少,但依法服食,令人强壮,容貌红白,永不憔悴。口渴即研大麻子汤饮之,转更滋润脏腑。若要重吃物,用葵子三合,研末煎汤冷服。取下药如金色,任吃诸物,并无所损。前知随州朱颂教民用之有验,序其首尾,勒石于汉阳大别山太平兴国寺。 宗奭曰:麻仁极难去壳,取帛包置沸汤中,浸至冷出之。垂井中一夜,勿令着水。次日日中晒干,就新瓦上挼去壳,簸扬取仁,粒粒皆完。然余与友人皆照此去壳,更去不脱。钱恒山曰:毋庸经水,只消晒干。以两块新砖挼之,则粒粒皆完矣。适天阴无日,焙燥亦可。
一、城市街衢积水,速宜搭浮桥也。积水必多秽杂,加以烈日曝晒,毒气薰蒸,行人勉强涉水,感受湿毒,必致疾病。奉劝好善君子,随处筹捐,搭造浮桥;或雇小舟,以济行人。亦拯患之急务,造福之先资也。
一、吃水吃物速宜防患也。阴雨既久,水必有毒。水缸中或浸贯众(药名也,去水毒),或投苍术降香以解之,或用明矾澄清之。至于黄鳝鱼虾等,多入棺木中食腐尸,均有大毒,食之必病。载在方书,并非臆说。务望互相戒食,亦弭疫之要务也。
此系清道光二十九年事,不知何年何人所刊。鼎记。

为您推荐

附录救荒传劝(《寿世慈航》第七卷中抄出)

附录救荒传劝(《寿世慈航》第七卷中抄出) : 大赈之报。宋范忠宣公知庆州,岁大饥。公请发仓赈济,郡官皆欲上奏。公曰:人不食七日即死,今刻不待时矣,奏岂能及乎?诸君勿忧,有罪我当自坐。即发赈之。竟..

《闽小记》一则

《闽小记》一则 : 周亮工《闽小记》:蕃薯,明万历中,闽人得之外国。瘠土砂砾之地,皆可以种。初种于漳郡,渐及泉州,渐及莆,近则长乐、福清皆种之。盖度闽海而南有吕宋国,国度海而西为西洋,多产金银,..

济荒记略目次

济荒记略目次 : 一、平粜(4019) 一、平粥店(4019) 一、平粥担(4020) 一、施粥筹(4020) 一、施钱(4021) 一、施饼饵小菜(4021) 一、施寒衣(4021) 一、施布棉(4021) 一、施柴被(4022) 一、助族戚(402..

劝民种〖FJF〗[[!NE137]]〖FJJ〗备荒诗六十韵附

劝施杂粮说

劝施杂粮说 : 人生一日不再食则饥。值此饥馑之岁,谋食维艰,哀鸿载道,转辗沟壑,纵有官赈义赈,尚难接济。仁人君子目击情伤,自必慨发慈心,兴思援救。无如米珠薪桂,物力艰难,是以虽有其心,而不能广遍..

禀安抚乡民查户散谷接济

禀安抚乡民查户散谷接济 : 敬禀者:本月二十六日接奉开,以本年入夏以来,阴雨过多,二麦收成减色,秧苗浸损。现经委员查勘,惟各处乡民以田庐淹没,栖食俱无,纷纷进城求食,自应妥为安抚。各该地方官当体..

救荒要策十则

救荒要策十则 : 一、赈济之法宜备筹也。前岁河南荒歉,有国赈、官赈、民赈,陆续接济,小民得免失所。国赈,则请帑也;官赈,则当道捐廉也;民赈,则绅富捐输也。今宜仿此办理。总照三年,再加数赈,或可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