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雨斋词话》

    《白雨斋词话》 : 词话。著者近代陈廷焯(1853~1892),字亦峰。江苏丹徒人。光绪十四年(1888)举人。少好为诗,宗奉杜甫。30岁左右,始专心治词10年。他的词作传世不广,但感情沉厚,不背风骚之旨。著有《白雨斋词话》、《白雨斋词存》、《白雨斋诗抄》等。又曾选《词则》24卷,2360首。
  《白雨斋词话》共8卷,690余则,是近代词话中篇幅较大的一部重要著作。
  本书作者自称撰述的宗旨是"本诸风骚,正其情性,温厚以为体,沉郁以为用,引以千端,衷诸壹是。非好与古人为难,独成一家言,亦有所大不得已于中,为斯诣绵延一线"(《词话自序》),是有意识的针对词坛风尚提出和阐述自成体系的论词主张。
  本书基本上持常州派主张,但在一些具体论断上并不拘泥于常州词派创始人张惠言、周济等的意见。其论词强调"感兴"、"寄托",认为"寄托不厚,感人不深"(同前),"托喻不深,树义不厚,不足以言兴"(《词话》卷六);突出阐发情意忠厚和风格沉郁,主张"诚能本诸忠厚,而出以沉郁,豪放亦可,婉约亦可"(卷一)。所谓"忠厚",即词"以温厚和平为本"(卷八);所谓"沉郁",即措语"以沉郁顿挫为正"(卷八),使之"意在笔先,神余言外"(卷一)。而比兴寄托、忠厚、沉郁三者是贯串为一的,"感慨时事,发为诗歌,便已力据上游。特不宜说破,只可用比兴体,即比兴中亦须含蓄不露,斯为沉郁,斯为忠厚"(卷二)。同时,强调"入门之始,先辨雅俗"(卷七),力避"俚俗"(卷六)。全书通过具体评论历代词人和词论,较详尽地阐述了上述基本观点。
  本书虽然不反对豪放派词,对苏(轼)辛(弃疾)亦有推崇,但过于强调风格沉郁,所以仍以温(庭筠)韦(庄)为宗,称赞温庭筠的〔菩萨蛮〕14章为"古今之极轨"(卷一);韦庄词"最为词中胜境"(卷一);尤其推崇王沂孙,认为"词有碧山(王沂孙),而词乃尊"(卷二)。所以不能认识苏辛词中较直接反映现实的词作的价值。而对民间文学也表现了鄙夷态度,认为"山歌樵唱","难登大雅之堂"(卷六)。


为您推荐

《蕙风词话》

《蕙风词话》 : 况周颐(1859~1926)著,写定于1924年。共5卷。1936年,《艺文》月刊又连载《蕙风词话续编》2卷,均收入《词话丛编》。《蕙风词话》继承发展了常州词派的词学思想,主要内容大致如下:①论词的审美..

《渚山堂词话》

《渚山堂词话》 : 陈霆撰,3卷,共61则,约1.3万字。刊于明嘉靖九年(1530)。有《四库全书》本、《吴兴丛书》本等。陈霆(1477~1550),字声伯,号水南。德清(今属浙江)人。弘治十五年(1502)进士,曾隐居渚山40年,著述百..

《拙轩词话》

《拙轩词话》 : 宋代张侃撰。张侃(1189~1234后),字直夫,号拙轩,邗城(今江苏扬州)人。曾任句容令、镇江签判等,后或弃官著述而终。张侃有文集《拙轩集》,清四库馆臣从《永乐大典》中辑出,析为6卷。卷五载有评词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