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唐演义全传》

    《说唐演义全传》 : 清代长篇小说。亦名《说唐全传》。后与《说唐后传》合刻,改名《说唐前传》。著者不详。
  隋唐之际群雄纷起的史实,早已为民间艺人所乐道。宋末吴自牧《梦粱录》卷二十《小说讲经史》条即有"讲史书者,谓讲说《通鉴》、汉、唐历代书史文传兴废争战之事"的记载。明代演义小说大兴,先后出现罗贯中《隋唐两朝志传》、林瀚《隋唐志传通俗演义》、熊大木《唐书志传通俗演义》、袁于令《隋史遗文》、诸圣邻《大唐秦王词话》诸书,清康熙年间又有褚人获《隋唐演义》刊行。这一类著作多本正史纪传,益以唐宋杂说,形成一种系统。而《说唐演义全传》虽与《隋史遗文》梗概略同,却独能广泛吸取民间传说而加以敷演,不拘泥于史实,具有鲜明的民间文学色彩。
  《说唐演义全传》以瓦岗寨群雄的风云际会为中心,铺叙自秦彝托孤、隋文帝平陈统一南北起,到唐李渊削平群雄、太宗登极称帝止的一段故事。它以相当篇幅揭露了隋炀帝荒淫无道,大兴徭役,宇文氏恃宠骄横,残暴凶狠,给人民带来的深重苦难。而统治阶级内部的倾轧矛盾,又加剧了隋王朝的分崩离析之势,致使全国各地爆发了"十八路反王,六十四路烟尘"的反隋起义。书中着力塑造了一群瓦岗寨起义英雄的形象,这些人中既有来自下层的城市贫民、捕差马夫,又有身据要津的勋戚贵胄、功臣名将,也有浪迹江湖的豪杰义士、绿林好汉。这些人物聚集在反隋的旗帜下,在一定程度上揭示出隋末起义队伍广泛的社会基础。而李世民则是作品中歌颂的"真命天子",在他身上寄寓着"仁政"的理想,对他归顺与否是群雄成败的根本条件,也是作者评定褒贬的基本标准。这使作品中表现出浓厚的封建正统观念和宿命论色彩。
  《说唐演义全传》发挥了民间传说善于铺叙的特点,以主要笔墨描叙瓦岗寨聚义英雄劫王杠,劫囚牢,反山东,起马取金堤,三斧取瓦岗,建立起义政权的故事,情节曲折,描叙也较为生动。在塑造人物形象方面则注意突出个性,使其神态各异。如秦琼的宽厚善良、任侠仗义,罗成的年少气盛,尉迟恭的威猛果敢,徐茂公的智谋神算等,都颇有特色。其中单雄信豪爽暴烈的性格富于悲剧色彩,他誓不降唐,面临强敌而别妻抛子,单骑踹营,视死如归的一段描写颇为悲壮。对程咬金的描绘尤为有神。他出身微贱,几经患难,由流浪要饭的穷汉而成为瓦岗寨的"混世魔王"。他是一个莽夫,却在直爽暴躁性格中带有机智诙谐。书中人物形象多具传奇色彩,但以夸张的笔调写他们的神力勇武,不免有凭空构撰,脱离真实之弊。全书善于以粗犷的线条勾勒人物,铺叙故事,但笔致不够细密严谨,艺术上显得粗糙,间有模仿其他演义小说的痕迹。
  《说唐演义全传》是清初历史演义向英雄传奇演变的代表作,在民间流传颇广。其后又有《说唐后传》(包括《说唐小英雄传》16回,即《罗通扫北》和《说唐薛家府传》 6卷42回)、《征西说唐三传》及《反唐演义传》等续书出现,分别铺叙瓦岗英雄之后及薛仁贵征东、征西,薛刚、薛强反唐诸事,其大旨不外褒贬忠良奸恶,宣扬拓边封侯,艺术上则因袭模仿,缺乏新意,因而成就不高。
  今存最早刻本为清代乾隆癸卯(1783)刊本10卷,68回,卷首有乾隆元年(1736)如莲居士序。上海古籍出版社排印的陈汝衡修订本《说唐》66回,系据乾隆年间刊崇德书院大字本《说唐全传》整理而成。

为您推荐

演义

演义 : 小说体裁之一。由宋代的讲史话本发展而来,元末明初出现这个名称。"讲史"原是宋代说话四家之一,以说讲历史故事为其特点。其篇幅较长,或取材正史而作不同程度的虚构,或取材野史传说。故事内容侧重于朝代兴..

《杨家府演义》

《杨家府演义》 : 明代小说。全称《新编全像杨家府世代忠勇演义志传》。作者不详。《杨家府演义》,从杨业与辽(契丹)作战,身陷重围,撞李陵碑殉国写起,以十二寡妇征西,克敌凯旋结束。小说中的故事情节,很大部分是史..

《封神演义》

《封神演义》 : 明代长篇小说。作者有许仲琳、陆西星两说,都只有孤证,尚难确断。成书年代不可确考,一般认为在明穆宗隆庆至明神宗万历之间。现存最早本子为明代舒载阳刊本,20卷100回,别题《武王伐纣外史》,卷首李..

《洪秀全演义》

《南史演义》

《南史演义》 : 共32卷。存乾隆六十年(1795)陈景川局刊本,题“玉山杜纲草亭编次”“云间许宝善穆堂批评”“门人谭载华校订”。卷首有乾隆六十年许宝善序。次有“南史演义凡例”10条。本书继作者《北史..

历史演义小说

历史演义小说 : 该类小说基本上根据史书提供的记事格式、叙事框架,汲取史书中的丰富素材和叙事养分,杂糅民间讲史、传说的内容与形式,通过一定的审美想象与艺术虚构,运用浅近通俗的语言,来演绎历代的兴废..

《樵史通俗演义》

《樵史通俗演义》 : 共8卷40回。清初写刻本,题“江左樵子编辑”“钱江拗生批点”,作者与批者或同一人,真实名氏不详。成书约在顺治(1644~1661)末至康熙(1662~1722)初。是书叙述明天启(1621~1627)、崇祯(1628~1644)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