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天忠愤集》

    《普天忠愤集》 : 中日甲午战争时期诗文总集。编者孔广德,别号鲁阳生,山东曲阜人。生卒年不详。光绪前后在世。编选和出版此书时寓居上海。光绪二十一年(1895)冬石印巾箱本12册。
  《普天忠愤集》卷首朱印光绪皇帝关于甲午战争的"上谕"六道,并以其中"忠愤"二字题名。"上谕"中关于“遇有倭人轮船阑入各口,即行迎头痛击”和"当此创钜痛深之日,正我君臣卧薪尝胆之时"等语,亦为所收诗文的重要主题思想。次为孔广德自序、张之洞等人序三篇。自序指出,当时文坛的主要情绪是因忠而愤:"或则忧愤而上封章,或则感愤而抒议论,又或则蓄其孤愤而形之于咏歌,无非愤也,即无非忠也。""忠愤"也正是这部诗文总集的主要指导思想和编选标准。其目的是"使读之者因耻生愤,因愤生励,兼其公忠,群思补救,挽既倒之狂澜,撑天下之全局"。
  这种"忠愤"正是爱国主义在甲午战争时期的具体表现。名为"普天忠愤",则是因为采辑范围甚广,"上自朝士大夫,以至布衣女史,旁及西人"(《凡例》)。书分14卷,前12卷共收章奏29篇,议论99篇,诗226首,颂赋各1篇,词7阕。后两卷"增采章奏"32篇。书中所收基本上是光绪年间作品,大多"有关时局,泣涕而道,言者无罪,闻者足戒"(同前)。其中颇多不经见之作,如无名氏《冤海述闻》。
  这部诗文总集,上承鸦片战争时期《射鹰楼诗话》的影响,下开阿英所编一系列反侵略文学集的先河,对于了解中日甲午战争时期的人民爱国情绪和诗文创作情况,提供了重要的资料。

为您推荐

《品花宝鉴》

《品花宝鉴》 : 近代小说。又名《怡情佚史》,亦题《群花宝鉴》,60回。作者陈森,据今人严敦易推测,其生卒年应在公元1797至1870年之间(《梅花梦与品花宝鉴》)。陈森,字少逸,江苏常州人,科举不得意,道光中寓居北京,经常..

裴子野(469~530)

裴子野(469~530) : 南朝梁史学家、文学家。字几原。河东闻喜(今属山西省)人。裴松之的曾孙。少好学,善属文,初入仕为齐武陵王国左常侍。入梁后历任尚书比部郎、仁威记室参军等职。后被吏部尚书徐勉推荐为著作郎,掌..

前七子

前七子 : 明代文学流派。弘治、正德年间,李梦阳、何景明针对当时虚饰、萎弱的文风,提倡复古,他们鄙弃自西汉以下的所有散文及自中唐以下的所有诗歌,他们的主张被当时许多文人接受,于是形成了影响广泛的文学上的复..

普米族文学

骈文

骈文 : 魏晋以后产生的一种新文体。又称骈俪文。南北朝是骈体文的全盛时期。"骈文"或"骈俪文"的名称,出现颇晚。清代李兆洛《骈体文钞序》说:"自秦迄隋,其体递变,而文无异名;自唐以来,始有`古文`之目,而目六朝之文为..

裴度(765~839)

裴度(765~839) : 唐代文学家、政治家。字中立。河东闻喜(今山西闻喜)人。贞元五年(789)进士。宪宗元和时拜相,率兵讨平淮西割据者吴元济,封晋国公,世称裴晋公。后又以拥立文宗有功,进位至中书令。死后赠太傅。   ..

祁嶲藻(1793~1866)

祁嶲藻(1793~1866) : 近代诗人。字叔颖,一字淳甫,避讳改实甫,号春圃。山西寿阳人。清嘉庆十九年(1814)进士,由庶吉士授编修,累官至体仁阁大学士、太子太保。谥号文端。   祁氏为学主张训诂,明义理,调和汉学宋学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