谐体民歌

    谐体民歌 : 根据结构形式与格律划分的藏族民歌类别之一。包括藏族原有的流行在西藏、甘肃、四川巴塘地区的“谐”;流行在四川德格一带的"古儿姆"和流行在云南中甸一带的"日玛"等。
  谐体民歌,一般为四句一首,每句六个音节,每两个音节一停顿,一句三顿。不讲求押韵,也有每首六句或八句的,各句亦为六音节三顿。谐体民歌有的通篇为比喻,有的通篇是直陈。也有前两句比喻,后两句指实,或前实后喻的。
  这种诗歌格律,最初见于 9世纪前后的敦煌古藏文诗歌中,但大量的是三音节一顿,每句两顿,第三个音节是一个衬音"呢"。与上述格律完全相同,仅见 1首。17世纪时,六世达赖仓央嘉措曾运用这种格律写下了近70首情歌,流行于世,为群众所咏唱,与传唱于民间的谐体民歌相得益彰。

为您推荐

鲁体民歌

鲁体民歌 : 藏族民歌形式之一。包括藏族原有的流行在甘肃、青海、四川等省藏区的"鲁"、"卓",流行在甘肃、青海和四川阿坝各藏区的"拉伊",流行在云南藏区的"擦拉"和西藏地区的"郭尔谐"的部分民歌。   鲁体民歌..

延安民歌运动

延安民歌运动 : 1937年11月由周扬、成仿吾、艾思奇、柯仲平等人发起成立的陕甘宁边区文化界救亡协会,曾刊发出一则《边区文协征求歌谣启事》,明确表明了民歌艺术在陕甘宁文艺运动及新民主主义文化中的..

《中国民歌研究》

《中国民歌研究》 : 现代胡怀琛著。胡怀琛(1886~1938),原名有忭,字季仕,后改名为怀琛,安徽泾县人。出身于编辑世家,一生执教与编书,出版研究著作数十种,此外还有诗歌笔记及杂记多种。专著共八章四十一节,商务印..

《汉族民歌概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