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体民歌

    鲁体民歌 : 藏族民歌形式之一。包括藏族原有的流行在甘肃、青海、四川等省藏区的"鲁"、"卓",流行在甘肃、青海和四川阿坝各藏区的"拉伊",流行在云南藏区的"擦拉"和西藏地区的"郭尔谐"的部分民歌。
  鲁体民歌一般每首皆有数段,以三段的为典型结构。每段少则二、三句,多则十数句。以二至五句为最常见。每句音节一般相等。最多见的是七、八音节句。每首歌的段与段之间,段之中相对的句子之间在设意、用词及节奏停顿上都有对仗的关系。
  鲁体民歌,在一般情况下前数段是比兴,最后一段点出本意。回环排比,反复咏叹,思想内容渐次深化,感情色彩愈益浓酽,给人以情意隽永、其味无穷的感受。
  这种格律的诗歌在敦煌发现的古藏文史料中有不少记录,9世纪前后就很流行。11世纪,米拉日巴运用这种格律写出了著名的《米拉日巴道歌》。英雄史诗《格萨尔王传》和藏戏剧本中的诗歌也大量运用这种格律。在藏族文学作品中这种格律受到普遍重视和广泛运用。

为您推荐

《中国民歌研究》

《中国民歌研究》 : 现代胡怀琛著。胡怀琛(1886~1938),原名有忭,字季仕,后改名为怀琛,安徽泾县人。出身于编辑世家,一生执教与编书,出版研究著作数十种,此外还有诗歌笔记及杂记多种。专著共八章四十一节,商务印..

《汉族民歌概论》

《汉族民歌概论》 : 现代江明惇著。上海文艺出版社1982年初版。江明惇(1938~ ),祖籍浙江奉化,生于上海。1960年开始任教于上海音乐学院,曾任上海音乐学院院长等职。主要著作有《汉族民歌概论》《中国民族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