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圩

    歌圩 : 壮族的歌会和歌节。在壮语中,歌圩有出田垌之歌、山岩洞之歌、坡圩、垌市等等名称。
  歌圩是壮族古老的风俗习惯,具有广泛的群众性和悠久的历史。据说,唐朝时已经有了歌圩。如《广东新语》卷八中载:"新兴女子有刘三妹者,相传为始造歌之人,生唐中宗(684~709)年间,年十二,淹通经史,善为歌,千里内闻歌名而来者......尝与白鹤乡少年登山而歌,粤民及瑶、僮诸种人围而观之,男女数十百层,咸以为仙,七日夜歌声不绝,俱化为石。"宋代《太平寰宇记》卷之百六十三中谈到窦州信宜县及昭州平乐县一带风俗时载:"谷熟时里闬同取,戌日为腊,男女盛服,推髻徒跣,聚会作歌。"
  歌圩一般在节日时举行,如:春节、三月三、中元节、中秋节等,也有临时形成的歌圩。歌圩的规模有大有小,大歌圩有上万人,小歌圩也有数百人。一次大的歌圩往往延续两三天,白天唱为日歌圩,一般在村外山坡上或田野间举行;晚上唱为夜歌圩,在村中举行。每当歌圩来临,壮族男女青年便着盛装,带上礼物,从四面八方向歌场集中,物色歌友。中午时分或夜幕降临之际便形成对歌高潮,主要是男女互相对歌。有集体对歌,也有二人对歌。对歌内容非常广泛,包括天文地理、历史政治、生产生活各个方面,有情歌、苦歌、古歌、农事歌、花歌、盘歌等等。
  歌圩是壮族人民进行文化娱乐活动的场所,也是未婚青年唱情说爱的地方。歌圩上唱的歌大都是生活语言的高度提炼,具有生动、纯朴、深刻的特点,歌词有韵,能唱,易记,赋、比、兴的艺术手法经常交替运用。未婚青年在歌圩上自由地选择心爱的伴侣,唱得情投意合的时候,便互相抛绣球(有些地区则互碰熟红蛋)或赠礼物,从而建立爱情。

为您推荐

《高僧传》

《高僧传》 : 记载自东汉永平至梁代天监间著名僧人的传记。一作《梁高僧传》。南朝梁代僧人慧皎(497~554)撰。慧皎,上虞人(今属浙江)。居会稽嘉祥寺。此书13卷,将所载僧人分为"译经"、"义解"、"神异"、"习禅"..

仡佬族文学

仡佬族文学 : 仡佬族约 53000余人(1982),散居在贵州、广西、云南等地,多与其他民族交错杂居,语言属汉藏语系,各地方言差别极大,汉语是其主要交际工具。无文字,普遍使用汉文。仡佬族文学主要是口头文学。在仡佬族民..

高启(1336~1374)

高启(1336~1374) : 明代诗人。字季迪,长洲(今江苏苏州)人。元末隐居吴淞青丘,自号青丘子。明洪武元年(1368),应召入朝,授翰林院编修,以其才学,受朱元璋赏识,复命教授诸王,纂修《元史》。   高启为人孤高耿介,思想以儒..

高翥(1170~1241)

高攀龙(1562~1626)

高攀龙(1562~1626) : 明代文学家、政治家。字存之,又字云从、景逸。无锡(今属江苏)人。万历十七年(1589)进士,授行人。上书指责"陛下深居九重",被贬谪为揭阳县典史,又逢亲丧家居,30年不被起用。在此期间,他与顾宪成..

高明(约1307~约1371)

高明(约1307~约1371) : 元代戏曲作家。字则诚,自号菜根道人。浙江瑞安人。瑞安属古永嘉郡,永嘉亦称东嘉,故后人称他为高东嘉。他的长辈、兄弟均能诗擅文。他曾从名儒黄溍游,黄为官清廉,并以至孝见称。高明的思想、品..

高濂

高濂 : 明代戏曲作家。字深甫,号瑞南。浙江钱塘(今浙江杭州)人。曾在北京任鸿胪寺官,后隐居西湖。他约生于嘉靖初年,创作活动主要在万历前期。   高濂所作传奇戏曲《节孝记》,分上下2卷,包括两个剧本。上卷《赋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