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巴族文学

    门巴族文学 : 门巴族居住在西藏自治区错那、墨脱、林芝等县。约6000余人(1982),其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无文字,因与藏族长期杂居,通用藏文。口头文学中诗歌占有突出地位。
  萨玛酒歌是门巴族诗歌中主要歌体。"萨玛"是曲调名称,多用于婚礼、节日、酒会或劳动等喜庆和欢乐的场合,偏重抒情。歌词内容以表达祝福、赞颂和祈愿为主,从各方面反映了民族生活和习俗。萨玛酒歌分多段体和独段体两种,以多段体居多数。诗体形式大多六音节或九音节一行,三行或四行构成一个诗段;也有七音节、八音节或十音节一行,五行、六行或八行构成一个诗段。每首歌,诗段无定数。在一首歌中,各诗段的结构形式是一致的。《白鹤歌》、《聚欢》、《流浪歌》、《长虹山》、《逃亡歌》、《建屋歌》、《牧人歌》等是萨玛酒歌的代表作品。
  门巴族情歌虽以表现爱情为主,但同时也反映了人们在长期社会实践中对现实的理解和感受,对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观察和认识。不少情歌,饱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具有格言性质。每句均六音节三顿,绝大部分四句一首。极个别的是五句、六句或八句。曲调固定,可以即兴填词歌唱。
  门巴族叙事诗,由牧歌发展而来,采用散体歌谣形式。每句音节无定数,一般是三句或五句一个诗节,每首或每章由若干诗节组成,演唱时化装披饰,手牵牦牛,边歌边舞。长篇叙事诗《太波嘎列》是门巴族叙事诗的代表作品,全诗共十四章,歌颂传说中的牧业始祖太波嘎列的事迹,生动细腻地反映了各种牧业生产劳动的发生和发展。
  戏剧在门巴族文学中占有重要地位。门巴戏起源于宗教仪式活动,戴假面具演出,在锣钹伴奏下,说、唱、舞三者错落穿插,交替配合。道白很少,跳和说、唱不同时进行。唱词采用散体歌谣形式,曲调随内容和情感的变化而变化。《阿拉卡教父子》是在门隅地区流传的一部戏剧作品。这部作品描述了阿拉卡教父子的遭遇,反映了在封建农奴制度下的门巴族劳动人民的悲惨生活和他们的反抗精神。
  在古代,门巴族有丰富的神话,进入阶级社会以后,宗教思想居于统治地位;再加没有文字记载,很多远古神话传说逐渐被打上宗教烙印。至今流传的只有一些带有神话色彩的古代传说。如《三兄弟河》、《镇压妖女》、《却吉桑姆和冬顿》等。故事有《杜鹃、啄木鸟和斑鸠》等,它们表达了门巴族人民征服自然、改造社会的斗争精神以及他们对各兄弟民族诚挚友爱的感情。

为您推荐

蒙古族文学

蒙古族文学 : 蒙古族约341万人(1982),主要聚居于内蒙古自治区。其余分布在东北三省、新疆、甘肃、青海等地。宁夏、云南和其他省区也有少数聚居和散居。语言属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通用蒙文和汉文。   历史的发..

毛南族文学

毛南族文学 : 毛南族聚居于广西壮族自治区环江县,少数散居河池、南丹等县,有38000余人(1982)。语言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无文字。多通汉语和壮语,通用汉文。   毛南族文学主要是口头文学,有民歌、神话、传说、故..

满族文学

满族文学 : 满族约 429万余人(1982),主要分布在辽宁、吉林、黑龙江、河北、北京等省市。语言属阿尔泰语系满-通古斯语族,有文字,现在一般通用汉语、汉文。满族文学主要指努尔哈赤改女真为满洲,形成新的民族共同体..

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

珞巴族文学

珞巴族文学 : 珞巴族居住在西藏自治区米林、墨脱、察隅、隆子、朗县。约2000余人(1982),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无文字。民间口头文学有神话、传说、故事、歌谣及史诗作品。西藏民主改革以前,珞巴族处在原始..

沦陷区文学

沦陷区文学 : 抗日战争时期,为日本侵略者占领地区的文学。从1937年 7月29日北平失守,1938年10月21日广州被占,1941年12月 8日上海沦陷(1937年11月12日中国军队撤出上海,但英、美、法等国控制下的上海租界地区尚未..

辽代文学

辽代文学 : 辽先后与五代、北宋并立。辽朝与中原王朝间有过多次战争,也有过长时期的?推较啻τ胗押猛垂叵?,双方在经济方面相互交流,在文化方面相互吸收。当时还处于从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的契丹族,更多地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