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祜族文学

    拉祜族文学 : 拉祜族人口30余万(1982),主要聚居在云南澜沧拉祜族自治县及孟连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县、双江县、西双版纳山区。其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1957年改革和推广了拉祜新文字。拉祜族文学主要是口头文学,包括神话、叙事诗、传说、故事、情歌、风俗歌以及谚语、谜语等。涉及人类起源、民族来源、民族迁徙等内容的古老的神话传说,充满着瑰丽神奇的幻想色彩。创世纪《牡帕蜜帕》,由《勐呆密呆》(《造天造地》)、《雅卜与乃卜》(《两兄妹打猎》)、《勐属密属》(《寻找肥沃的土地》)三部分组成。诗中的天神厄莎,是拉祜族神话中的最高主宰。天地、日月、星辰、自然万物都是由他创造的。其中关于兄妹婚的描述,反映了拉祜族的原始氏族生活。关于迁徙生活的描写,则与历史记载大体相符,具有史料和学术研究价值。神话史诗《扎努扎别》,歌颂了巨人扎努扎别,敢于与天神厄莎作对,最后虽被厄莎害死,但却体现出拉祜族人民征服自然,反抗压迫,至死不屈的坚强性格。拉祜人称他为"博海瓦海",即最有智慧、最勤劳的英雄。民间故事多是拉祜族进入阶级社会以后的产物。如《拉祜族失印的故事》、《贪心的龙王》、《偷钱的土司》,反映了拉祜族社会阶级的分化和斗争。《孤儿与妻子》、《亚珠西与左亚米》、《张茶有与杨小大》等以爱情为题材的故事歌颂坚贞的爱情,批判喜新厌旧、忘恩负义,揭露土司、头人、封建家长如何摧残纯贞的爱情。《孔雀与鹌鹑》、《老猫与麻雀》、《豹子和人比本事》等动植物故事,表现了拉祜族的道德观念,富有哲理性。拉祜族民歌有情歌、习俗歌、家曲、山曲和排曲等,其中情歌、习俗歌尤具特色。情歌中最有民族特点的是《换花调》、《问路歌》、《搭桥歌》和《追蜂子》。《换花调》用鲜花比喻爱情,用赞花、换花、护花来象征对爱情的忠贞。习俗歌中有大量的《祭祀歌》,祭歌中最有特点的是《叫魂歌》。《叫魂歌》常常按时序述说一年的生产过程,召唤魂魄去播种收获;也有以节日的欢乐召唤魂魄归家团圆的;还有叙述拉祜祖先起源和迁徙历史,召唤魂魄不忘祖先回到人间的,其歌词多用比喻,形象生动。

为您推荐

《拉祜族苦聪人民间文学集成》

《拉祜族苦聪人民间文学集成》:孙敏等主编。云南人民出版社1990年2月版。24万字。搜集流传于苦聪人民间的口头文学珍品,对苦聪人的社会历史、生活状况、宗教活动等都有生动反映。所选作品包括神话、创世歌、传说、祭祀..

《拉祜族民间诗歌集成》

《拉祜族民间诗歌集成》:李扎约主编。云南民族出版社1989年7月拉枯文、汉文对照版。65万字。收拉枯族民间诗歌10部。其中史诗3部:《牡帕密帕》(创世纪歌)、《根古》(古老的传说故事)、《扎努扎别》(英雄扎努扎别的故事)..

拉祜族文学

拉祜族文学 : 拉祜族人口30余万(1982),主要聚居在云南澜沧拉祜族自治县及孟连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县、双江县、西双版纳山区。其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1957年改革和推广了拉祜新文字。拉祜族文学主要是口头文..

柯尔克孜族文学

景颇族文学

景颇族文学 : 景颇族有 93000余人(1982),主要聚居在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的山区,少数散居在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的片马、古浪、岗房等县。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1957年改革和推广了新景颇文。   景颇族的..

近代文学史料

近代文学史料 : 从鸦片战争前后开始到"五四"运动前夕为止的有关作家传记、文论、作品书目与研究资料等近代文学史料。这一时期时间虽然不长,却经历了社会的急遽变化和新旧的重大嬗变,作家和文学创作的情况都较..

近代文学理论批评

近代文学理论批评 : 近代中国反帝反封建的斗争风起云涌,各阶级各阶层都很重视文学的社会功能,文学思潮和文学批评的发展变化空前剧烈。这种变化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时期。   古代文学理论的延伸  第一时期从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