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与主义之争

    问题与主义之争 :

五四运动前后,西方的各种思潮和主义纷纷传入中国,引发了一股“主义热”。李大钊发表《法俄革命之比较观》《庶民的胜利》《Bolshevism的胜利》等文章,并在《新青年》上开辟《马克思主义研究专号》,积极宣传十月革命和马克思主义。1918年12月,李大钊和陈独秀创办《每周评论》,大胆评论时政,对五四运动产生了很大的指导和鼓动作用。由于陈独秀被捕,胡适接编《每周评论》。为逃避军阀政府的镇压,胡适不再刊登涉及反帝反封建内容的文章,并于1919年7月发表《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一文,认为中国当时谈“主义”的人太多,研究问题的人太少,奉劝新舆论界的同志多提出和研究一些问题,少谈些纸上的“主义”,从而引发了“问题与主义”之争。

《每周评论》

时任《国民公报》编辑的蓝志先发表了《问题与主义》,表示不赞同胡适的看法。他认为“问题与主义,并不是相反而不能并立的东西”“问题有一贯的中心,是问题之中有主义,主义常待研究解决,是主义之中有问题。”与此同时,李大钊针对胡适的文章,在《每周评论》上发表《再论问题与主义》。他首先针对胡适“少谈些主义”的主张明确声明:“我是喜欢谈谈布尔扎维主义的”“布尔扎维主义的流行,实在是世界文化上的一大变动。我们应该研究他,介绍他,把他的实象昭布在人类社会”。他还提出:“我们的社会运动,一方面固然要研究实际的问题,一方面也要宣传理想的主义。这是交相为用的,这是并行不悖的。”因此,解决问题离不开主义,而有了主义,才能更好的解决问题。

1919年,胡适在《每周评论》第31期发表的《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

胡适又写了《三论问题与主义》《四论问题与主义》以回应蓝志先和李大钊的反驳,并对他的观点做了新的补充,论述了输入学理的意义,输入学理与研究问题,注重主义产生的历史背景等。就在胡适计划发表《四论问题与主义》时,北洋政府查封了《每周评论》,“问题与主义”之争也宣告结束。

问题与主义之争主要围绕着问题与主义的关系、主义的性质、问题的解决方式展开,是新文化运动阵营内部具有学术辩论形式但又带有浓厚政治色彩的一次论争。它事关如何解决中国社会政治问题的根本方法,反映了以胡适为代表的自由主义者和以李大钊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者在指导思想上的分歧。

为您推荐

关于现实主义与主观问题的论战

关于现实主义与主观问题的论战 : 1945年,胡风在《希望》创刊号上发表了《置身在为民主的斗争里面》的文章,全面系统地阐述了“主观战斗精神”的观点,也就是“主观”问题。此刊同时发表了舒芜的文章《论..

八不主义

八不主义 : 胡适在《新青年》第3卷第5号(1917年)发表长文《文学改良刍议》,进一步整理讨论文学改良的“八事”:“一曰,须言之有物。二曰,不模仿古人。三曰,须讲求文法。四曰,不作无病之呻吟。五曰,务去滥调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