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剖析派 :
20世纪30年代,茅盾、吴组缃、沙汀、艾芜等作家,创作了一批对社会人生世相加以冷峻剖析的作品。对这些风格相近但并无社团联系的作家及其创作,学术界一直没有确定的指称,严家炎首倡“社会剖析派”这一提法。
代表作品有茅盾的小说《子夜》《春蚕》《林家铺子》,吴组缃的小说《一千八百担》《樊家铺》,沙汀的小说《在其香居茶馆里》《淘金记》等。该派是五四现实主义向革命化方向发展的产物,是作家运用社会科学消化自己所熟悉的现实生活,用文学作品参加社会性质大论战的结果。作家把小说艺术和社会科学结合起来,用科学、理性、分析解剖式的态度观察社会生活,剖析中国社会的性质、命运和特征,力图对现实社会生活作总体的全貌式的再现。同时注重从经济的角度,穿越政治、文化、道德、习俗、心理诸层面,揭示出社会现象背后的经济动因。在描写方法上,善于截取社会生活的横断面,把广阔丰富的内容集中到一个断面里,通过有限的时空表现纷繁的现实社会,并采用多声部的叙述方法,塑造出性格复杂的人物典型。如茅盾的《子夜》通过30年代初期上海各阶级生活和主人公吴荪甫发展民族工业失败的描绘,力图用唯物史观科学地剖析中国社会,说明当时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性质,开辟了一条用科学世界观剖析社会现实的新的创作道路。吴组缃的《黄昏》《一千八百担》《樊家铺》等反映农村破产的社会剖析小说,说明了农村破产是世界经济危机与外国资本主义经济入侵的结果。沙汀的《淘金记》表现了四川农村的现状,揭示了内地农村在封建势力统治下,开矿、办实业的困境。
社会剖析派小说的特点包括:①力图对社会生活作总体的、全貌的再现。茅盾认为,一篇文艺作品只能把片段的人生描写进去,但这片段的人生应该是“社会生活全体的缩影”。这种借“缩影”来显示“社会生活全体”的写法是社会剖析派作家经常采用的。②注重从经济角度反映社会生活,从经济入手剖析社会现象背后的经济动因,从而揭示出社会生活的某些规律。这个流派的作品写了大量的经济生活内容,如养蚕、经商、开矿、办实业、搞机投、放高利贷等。③把现代小说的表现艺术和社会科学的精密剖析融合起来,很好地处理了理论与生活的关系。坚持从生活出发、反映生活的真实,社会科学理论只是指导观察、分析、反映社会现实,未使创作流于社会化和概念化。
严家炎曾说“社会剖析派是中国现代小说史上最重要的流派之一”。 它不仅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而且对当代文坛也产生了较大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