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罭》

    《九罭》 :

一首讥刺周成王多疑的诗。周公东征将归,周成王因听流言而怀疑周公,故周公暂时居东以待王命,东人因此刺成王多疑而作。孔颖达《毛诗正义》曰:“此序与《伐柯》尽同,则毛亦以为刺成王也。周公既摄政而东征,至三年,罪人尽得。但成王惑于流言,不悦周公所为,周公且止东方,以待成王之召。成王未悟,不欲迎之,故周大夫作此诗以刺王。经四章,皆言周公不宜在东,是刺王之事。”

全诗四章,每章三句。首章以“九罭之鱼鳟鲂”起兴,比喻成王要迎接周公之来,当有其礼;“我觏之子,衮龙绣裳”,即成王要迎接周公当穿“衮龙绣裳”。中间两章以“鸿”比周公未得王迎之礼,归则无处所可居。近年在周原故地出土一批周初占卜甲骨,据徐锡台《周原甲骨文综述》,其中H11:98刻辞有“女公用聘”,其中“女公”即“汝公”。据此,王晖在《周原甲文“汝公用聘”与鲁国初封地新证》中认为“女”即是“汝水”,甲骨中的“汝公”当是周公居于汝水之时的称谓。此“汝”与诗中“公归无所,于女信处”“公归不复,于女信宿”之“女”当为同一地域。诗中所言“于女信处”等句中的“女”理解为汝水流域一带,这也刚好与诗中“鸿飞遵渚”“鸿飞遵陆”的说法相合。正如《郑笺》所说,当诗人看到汝水沿岸的大鸿鸟沿小沙渚飞行,自然想起周王室的重要人物周公还临时居住在汝水一带,因而起兴为喻。《水经注·汝水注》载汝水上游有“鲁公水口”“鲁公陂”“周公渡”等,应是周公在汝水之滨活动的佐证。可与周原甲骨所载及《九罭》一诗相互印证。最后一章直抒胸臆,说成王有衮衣却不迎接周公回去,我们东都之人都很悲伤!

关于创作时间,据《诗经分期断代校正》分析,今据周原甲骨所载,《九罭》所咏当为周公居汝水之事,则应在周成王(前1042~前1021)时期。

为您推荐

《文王》

《文王》 : 《吕氏春秋·古乐篇》记载周公旦作《文王》一诗,宋人吕祖谦、朱熹以此为据,后世学者亦多从此说。据诗篇内容及风格来看,可以确定为西周时期的作品。全诗七章,每章八句。除二、四、六章各有一..

《隰桑》

《隰桑》 : 一首女子暗恋男子的情诗。全诗四章,每章四句。描写女主人公一见到倾心的男子便喜形于色,但又不好意思表白爱慕之意,只好每天思念。前三章以“隰桑”起兴,写桑叶的柔美、肥厚、进而青黑,正象征..

杜濬

杜濬 : 黄冈(今属湖北)人。明崇祯(1628~1644)时期太学生。明亡后,不出仕,流寓金陵30余年,家贫至不能举火,仍不屈。曾作《与孙豹人书》,劝孙枝蔚勿仕清廷,“毋作两截人”;钱谦益来访,闭门拒不接见。杜濬夙负济世大..

黎简

《伐柯》

《伐柯》 : 一首新婚筵席上新郎谢媒的俗曲,反映了豳地的婚俗。屈万里《诗经诠释》认为“此当是咏结婚之诗”。全诗两章,每章四句。以伐柯比喻娶妻,即要砍出一根“柯”(斧柄)必须要用斧头,就像要娶一个妻子..

《大雅》

《大雅》 : 《诗经》分为《风》《雅》《颂》,其中《雅》又分为《大雅》《小雅》。“雅”旧训为“正”,《大雅》是西周早期王畿镐京地区的乐曲,被认为是当时的正声。《大雅》共31篇,作者主要是西周的公卿..

《白华》

《白华》 : 一首贵族弃妇的怨诗。全诗八章,每章四句。每章前两句均用比兴,借喻寓怨,倾诉幽恨伤怀之情。如首章写白华与茅的相依,而我俩相去如此之远;二章写白云滋润菅茅,而自己却艰难度日,犹不如菅茅,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