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谨学

    沈谨学 :

江苏元和(今苏州)人。沈氏世居甪直之枫庄,以农业为生。其父明德勤于劳作而积置家产,延乡里塾师教授二子。沈谨学聪颖异常,读书务得要领,然不喜举子业,不好章句之学,江湜称其“独为诗歌以陶冶风物,抒发襟抱”(《沈山人事略》)。及父、兄过世后,因拙于生计,又适逢连年涝灾,遂沦为佃农,率妻子为人佣耕,然不善农活,却歌啸自如。终饥寒交迫,贫病以死。

由于亲自参加劳作,其描写农耕的诗歌更贴近农民生活。如《田园杂兴四首》《获稻归有作》《初夏即事二首》《复水》《彻夜大风雨》等,或抒丰收的喜悦,或叙受灾的痛苦。当其家道中落以后,诗歌创作更是底层农民贫困生活的实录。最具代表性的《贫况》一诗中所见诗人的贫况,看似平静的笔触,却每字每句都凝聚着诗人的血和泪:“昨夜举家聊啜粥,今朝过午未炊烟”“谁信先生谁不信,御寒无被已三年”。而留给读者的,更是心灵的震撼,江湜在《读沈山人诗感赋》诗序中即言此诗“词义凄恻,读之令人不欢。因思山人已殁四年,其家益寒馁可念,愧窘甚,无以计之也”。并另有《贫况效沈山人体》记自己的窘迫生活。此类诗在《沈四山人诗录》中比比皆是,这是当时江南所谓寒士之境况和际遇的普遍反映,也是鸦片战争前后中国社会之腐败和混乱的真实写照。

诗风清新自然,给人的感觉是娓娓道来,明白如话。其好友徐晋镕称其诗“淡如秋潭水”,究其原因,则是学陶渊明,学杨万里:“陶公五字诗,超超寓名理。少小师诚斋,七言盖胎此。”(《手抄亡友沈山人诗竟题后》)其实是沈谨学的生活环境和写诗目的,与陶渊明和杨万里相仿佛,故诗风相近。诚如江浩所谓“古人作诗重性情,今人作诗惟钓名”,而沈谨学注重性情,因此“公诗一出百家废,有如皓月开新晴”(《题沈丈秋卿遗集》)。有《沈四山人诗录》6卷,附录1卷,道光三十年(1850)徐元圃刻本,是为初刊。光绪三年(1877)八喜斋重刊,此版后收入滂喜斋丛书。马卫中、陈国安点校《沈四山人诗录》,附《贝青乔集》后,收入《苏州文献丛书》第二辑,2013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


《沈四山人诗录》封面



为您推荐

《西线文艺》

《西线文艺》 : 《西线文艺》是在第二次国共合作的大背景下,于1939年8月10日由隶属于阎锡山的山西第二战区文化抗敌协会创办。历时较短,于1940年1月停刊。作为《西线》杂志的姊妹刊出现,由民族革命出版..

《译文》

《译文》 : 1934年9月16日创刊于上海。发起者有鲁迅、茅盾与黎烈文等。23开本,月刊,半年一卷。最初3期由鲁迅编辑,后由黄源接编。历经了创刊、停刊、复刊、再停刊的坎坷历程,初由上海生活书店印行,后改由..

杨深秀

杨深秀 : 山西闻喜县人。清光绪十五年(1889),考中进士,授刑部主事,后累迁至郎中。二十三年授山东道监察御史。同年六月,上疏请求定国是,并弹劾礼部尚书许应骙等阻挠变法新政。二十四年与御史宋伯鲁等在北京..

孙衣言

《紫罗兰》

《紫罗兰》 : 1925年12月创刊于上海,周瘦鹃主编,上海大东书局出版,半月刊,20开本。1930年6月15日停刊,共4卷96期。于1943年4月1日在上海复刊,改为月刊,主编仍为周瘦鹃,银都广告公司发行,36开本。1945年3月终刊..

杨无恙

杨无恙 : 江苏常熟人。拜金叔远为师。工诗擅画,喜作花卉,画重在写意,飘逸淡雅。幼年时,家道殷实,钱仲联称他为“少任侠,肥马轻裘,颇自得”。中年始刻苦求学,发奋读书。酷爱诗词,吸取李商隐、李贺、陈与义、厉..

叶大庄

叶大庄 : 福建闽县(今福州)人。年少有才学。清同治十二年(1873)中举,援例为内阁中书,改任靖江知县,后升知府。1884年丁忧归籍,适逢中法马江海战,深忧国事,组织乡民协办团练,抗击法国侵略。里居其间,与同乡龚易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