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 :
1940年2月15日创刊于延安,艾思奇担任主编,编委会由艾思奇、周扬、丁玲、张仲实、范文澜、萧三组成,陕甘宁边区文化协会主办,新华书店发行。16开本,铅印刊物。1941年8月出至第3卷第2、3期合刊后停刊,共15期。
《中国文化》创刊号封面
《中国文化》是中共中央领导下的抗日根据地综合性学术刊物,以刊登中共中央的方针政策,学术理论研究,各类文艺创作、翻译等作品为主。此刊无创刊词,设有研究、创作、短评、杂感等栏目,内容涉及政治、经济、哲学、历史、文学等方面。创刊号上发表了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论》,提倡科学的态度和实事求是的精神。刊登了关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文章和译作,从第4期连载了艾思奇关于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讲座,此组论文体系完整,语言深入浅出,受到延安广大干部的欢迎。还有张仲实选译苏联理论界关于社会主义动力矛盾问题的一组讨论文章,在此刊陆续发表,为中共在民主革命时期研究社会主义阶段的一些重要理论和实践问题提供了思想资料。
张仲实在此刊陆续撰写发表了长篇论文《怎样研究<资本论>》《列宁的著作遗产——为纪念列宁逝世十七周年而作》《苏联斯大林文艺奖金的获得者》等。此刊还刊载了关于边区历史、文化研究方面的文章,如范文澜的《中国经学史的演变》《关于上古历史阶段的商榷》,尹达的《中华民族及其文化之起源》等历史论文;艾思奇的《五四文化运动的特点》、吴玉章的《新文字与新文化运动》等探讨边区文化建设的文章。文学方面主要撰稿人有周扬、林默涵、郭沫若、茅盾、萧三、丁玲、何其芳、艾青等。创作类的文章有何其芳的诗歌《一个泥水匠的故事》,还有艾青、刘白羽等人的作品,丁玲引起很大争议的小说《我在霞村的时候》最初就在此刊发表。设置了边区文化活动报道和专栏,如崇基的《<日出>在延安上演》、焕南的《想到〈血洗〉》。还刊登了讨论民族形式的文艺论文,如周扬的《对旧形式利用在文学上的一个看法》、茅盾的《旧形式、民间形式与民族形式》等。
《中国文化》是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重要刊物,在抗战中肩负起建设新文化的使命,在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思想文化的斗争中,作出了重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