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约选》

    《古文约选》 :

方苞编纂。方苞(1668~1749),字灵皋,亦字凤九,号望溪,安徽桐城人。清代著名古文家,桐城派创始人。《古文约选》编成于雍正十一年(1733年),目的是给在国子监就读的八旗子弟提供学习古文的范本。此书是方苞应当时国子监祭酒果亲王允礼之请而编选,书前序和选例是方苞所作,但署名允礼。  

方苞此选,仅限于两汉、唐宋八大家的单篇文章,对其他古文选本常选的先秦文和《史记》等文章,都不予选录。《古文约选》中韩文和欧文数量最多,分别为71篇和59篇。从选篇来看,之所以选两汉、唐宋八大家的文章,主要是因为他认为这些文章“义法”具备,且又有迹可寻,便于学习,能够“俾承学治古文者,先得其津梁,然后可溯流穷源,尽诸家之精蕴耳”(《古文约选序例》)。学习古文要从唐宋八大家入手,然后上溯到两汉、先秦文,最终掌握古文“义法”。这是方苞对于古文学习的看法,也是他编选《古文约选》的指导思想。

方苞的《古文约选》也有评点。方苞采用的“点”,方式较为简单,只有“○”和“●”两种。精彩的语句,每一字旁加“○”,立意布局的关键所在则加“●”。圈点的作用,主要在于提示读者,引起注意,以达到让读者揣摩、学习的作用。方苞的评语多数是“尾评”,间有“眉评”。方苞在《古文约选》的评语中较多地论述了作家创作渊源与风格的关系,对唐宋八大家文章的渊源和风格都有简要评述,很好地体现了他的古文理论。《古文约选》的评语还注意总结创作经验,评论创作得失。方苞以“义法”为准绳衡量各家作品,对不事因袭模拟,有独特创造性的文章,往往能指示其优点。对于那些在创作上无所依傍、独具风格的文章,他极为推崇。对于各家文章的不足,方苞也多有指摘。《古文约选》的评语是针对具体作家、作品而发,既与其一贯的理论主张相一致,又有很强的针对性,是研究方苞古文理论的重要文献。 

方苞的古文理论散见于各种书序、题跋、墓志铭、杂文,以及读书笔记之中,多是随事随感而发,没有系统的阐释。雍正十一年,方苞66岁时所作的《古文约选序例》第一次从多个方面,系统地阐释了他的古文理论,尤其突出了“义法”这个核心内容。因此,《古文约选》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方苞以“义法”为核心的古文理论的传播,扩大了其古文理论的影响。

为您推荐

《续古文观止》

《续古文观止》 : 王文濡编。《续古文观止》编印于1924年。王文濡自序有云:“《古文观止》一书,为吴子楚材所辑,风行数百年。后生小子口沫手胝,岂止万本万遍云尔哉!时代所限,迄明而止,承学之士辄引为憾。”..

《续古文辞类纂》

《续古文辞类纂》 : 王先谦(1842~1917),字益吾,号葵园。湖南长沙人。清同治四年(1865)进士,官至国子监祭酒、江苏学政。工于诗、古文,并治经考史,著有《虚受堂诗文集》等。王先谦古文,师法湘乡曾国藩,推崇桐城义..

《国朝古文正的》

《国朝古文正的》 : 杨彝珍辑。杨彝珍(1805~1898),字湘涵,一字性农,别号移芝,湖南武陵人。道光十二年(1832)举人,三十年进士。以古文名世,师法桐城。著有《移芝室文集》《紫霞山馆诗钞》。《国朝古文正的》编刻..

《崇古文诀》

《古文辞同义》

《古文辞同义》 : 王葆心撰。王葆心(1868~1944),湖北罗田人,字季芗,号晦堂。曾入经古书院、两湖书院学习,向著名文学家邓绎等问学。清末辗转任教于湖北多所书院,民国后曾任湖南省官书报局总纂、京师图书馆总..

《新刊诸儒批点古文集成》

《新刊诸儒批点古文集成》 : 宋代王霆震编选。是书原分前后二集,今唯存前集78卷,以天干为纪,凡甲集6卷、乙集8卷、丙集7卷、丁集9卷、戊集8卷、己集8卷、庚集8卷、辛集7卷、壬集8卷、癸集9卷。所录自春..

续古文辞类纂

续古文辞类纂 : 姚鼐著《古文辞类纂》后,王先谦和黎庶昌于光绪(1875~1908)年间先后各自选编一部《续古文辞类纂》。王先谦编《续纂》收文与姚鼐《类纂》续接,而黎庶昌编《续纂》则是针对姚鼐《类纂》而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