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章文体

    报章文体 :

中国近代出现于报刊之上,不同于当时盛行一时的桐城派古文的一种比较通俗浅显的文体。

报章文体的命名,源于1897年《时务报》第29、30册的谭嗣同《报章文体说》。事实上,报章文体的产生与发展是一个历史的过程。它发端于王韬的《循环日报》,梁启超的《时务报》《清议报》《新民丛报》是其成熟的标志,五四时期陈独秀的《新青年》、周氏兄弟的《语丝》等杂志,是由晚清报章文体转型为现代杂文的主要站点。报章文体的关键词有两个,一为报章,所谓“自报章兴,吾国之文体,为之一变”(梁启超《中国各报存佚表》);二为时评论说,所谓“报告新闻,揭载评论”(戈公振《中国报学史》)。可以说,报章文体的价值要素即识见与思想,因此,倘若从直接的思想关联来看,早在鸦片战争时期的龚自珍、魏源、冯桂芬等人,称得上是报章文体作家的启发者。

梁启超对报章文体做出了特殊的贡献,因此学界有时也以时务体、新民体或新文体指代报章文体。但事实上,报章文体突出的是载体和传播方式,新文体着重其形态和内容的新变,时务体和新民体既可实指梁氏主笔的时务报体和新民丛报体,也可统观其题材和题旨特点,不应混为一谈。

胡适曾分析梁启超之文“别有一种魔力”的原因,即文体的解放、条理的分明、辞句的浅显、“笔锋常带情感”(《五十年来中国之文学》)。事实上,这也是成熟期报章文体的基本特征。报章文体不仅突破了传统的旧文体,也开创了新的文风,是中国散文由古代向现代转型的重要一环。

为您推荐

报章体

报章体 : (一)新闻评论史概念。指清末资产阶级改良派政论家在报刊活动中创造的一种新颖政论文体。又称“时务文体”、“报章文体”、“新文体”、“报馆文章”。 它形成于十九世纪七十至九十年代,..

报章文体

报章文体 : 中国近代出现于报刊之上,不同于当时盛行一时的桐城派古文的一种比较通俗浅显的文体。报章文体的命名,源于1897年《时务报》第29、30册的谭嗣同《报章文体说》。事实上,报章文体的产生与发展..

《文体明辨序说》

《文体明辨序说》 : 罗根泽据徐师曾《文体明辨》序说抽辑而成,约44 000余字。徐师曾(1517~1580),字伯鲁,号鲁庵,江苏吴江(今江苏)人。嘉靖三十二年(1553)进士,王世懋为其撰《徐鲁庵先生墓表》。著述丰杂,存有数..

《中国古代文体概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