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族说部

    满族说部 :

以散体为主,韵体叙事较少,主要是“窝车库乌勒本”与“给孙乌春乌勒本”的部分文本。富育光依据内容和演述方式将满族说部分为4类,即“窝车库乌勒本”“巴图鲁乌勒本”“包衣乌勒本”“给孙乌春乌勒本”。另有学者依据传承方式、内容、篇幅、语言及表现形式将满族说部界定为:“满族说部沿袭了满族‘讲祖’习俗,是‘乌勒本’在现代社会的发展,它既保留了‘乌勒本’的核心内容,又有现代的变异。最初在氏族内部以血缘传承为主,后渐渐地以一个地域为核心加以传承。涉及内容广泛,包括满族各氏族祖先的历史、著名英雄人物的业绩、氏族的兴亡发轫及萨满教仪式、婚丧礼仪、天祭海祭等;篇幅简繁不等,少则几千字,多则几十万字;原为满族民众用满语说唱,现多用汉语以说为主;以神话、传说、民间故事、史诗、长篇叙事诗等方式被民众保留下来,韵散结合的综合性口头艺术。”

满族说部主要流传于黑龙江、吉林、北京、河北等省市。已出版满族说部三批37部,反映了满族及其先世从远古至清末、民国时期的生活。代表性作品有《天宫大战》《西林安班玛发》《恩切布库》《乌布西奔妈妈》《奥都妈妈》《尼山萨满》《苏木妈妈》,几十万字的英雄传有《比剑联姻》《红罗女三打契丹》《女真谱评》《金兀术的传说》《忠烈罕王遗事》《东海沉冤录》《两世罕王传》《顺康秘录》《扈伦传奇》《老将军八十一件事》《萨大人传》《双钓记》《飞啸三巧传奇》《黑水英雄传》《鳌拜巴图鲁》《寿山将军家传》《萨布素将军传》《萨布素外传》《萨大人传》《松水凤楼传》《姻缘传》等。

满族说部传承的历史一波三折。初为满文,清初大量的汉文典籍被翻译为满文,对满族民众中的影响延续到现在。清中期受到汉文化的影响,在满族民间口承的媒介就是汉语和满语并重。清末、民国时期,汉语成为主流。不同时期使用语言的不同,在某种程度上也影响了满族说部的传承方式。从以家族内部口头传承为主,渐次以口述与书写并行,当下的电子媒介也影响其传承方式。在穆昆制度仍有影响的情况下,满族各家族很重视培养能够讲述说部的传承人。随着满族说部文本的印刷定型,传统的口耳相传的方式会有所改变,满族文学史的整体布局也将改写,学者对满族民间文化的既定认知也将改变。


为您推荐

《满族三老人故事集》

《满族三老人故事集》:张其卓、董明整理。春风文艺出版社1984年12月版。37万字。收入3位满族民间故事家讲述的故事130篇。其中李成明的故事有《人的来历》、《神农婆与百谷仙姑》、《天鹅仙女》、《棒槌姑娘》、《哭儿..

《满族民间故事选》

《满族民间故事选》: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辽宁、吉林、黑龙江分会编。春风文艺出版社1981年10月版。16万字。共收入51篇。其中有满族祖先神话传说《天鹅仙女》、《布库里雍顺》、《女真定水》;有满族历代名人传说《小罕王..

《满族文学史》

《满族文学史》:赵志辉主编。沈阳出版社1989年5月版。36万字。叙述满族先世肃慎、勃海、女真三个历史时期的文学发展演变,评论满族诗歌、散文、戏剧等优秀作品,介绍杨泰师、王孝廉、王庭筠、完颜亮、完颜、刘庭信、石君..

《满族民间文学概论》

《清代满族作家文学概论》

《清代满族作家文学概论》:张菊玲着。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90年11月版。21万字。以历史年代为主线,分16章,就276年间满族文学的崛起、发展及嬗变轨迹作较为中肯的评述。对于曹雪芹、纳兰性德这样的大家,作者并没有拘于以..

《满族风俗考》

《满族风俗考》:杨锡春着。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8年6月版,1991年9月版。15万字。从满族共同体形成的历史渊源入笔,从语言文字、姓名称呼、寝居陈设、婚俗礼节、歌舞乐画、诗文兴衰、狩猎体育、驯养采捕、服饰膳食、宗教祭..

《清代满族风俗史》

《清代满族风俗史》:杨英杰着。辽宁人民出版社1991年9月版。23万字。研究清代满族风俗史的专着。从婚姻、丧葬、服饰、饮食、居住、家族、姓氏、礼仪、宗教、祭祀、节庆、游艺、生产、交通等诸多方面介绍和展示满族的..